|
成本上升改變了中國製造業以往的“血拼”格局。隨着我國能源資源價格的上升、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中國製造”是否還具有過去的競爭力、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又將何在?
勞動力優勢短期內持續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我國經濟在短期內不會喪失勞動力豐富的比較優勢,從而喪失在勞動密集型産業上的國際競爭力。 蔡昉説,勞動力成本上升如果是一種人為干預的結果,例如在某些國家曾經發生過因最低工資立法和工會活動,造成工資成本超越真實的要素稀缺性而上升,則必然産生影響競爭力的效果。相反,如果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真實地反映了勞動力短缺的狀況,是生産要素稟賦變化的自然結果,則不僅不會削弱競爭力,反而會通過推動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長期競爭力和增長的可持續性。 “中國還將持續其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因為中國的平均勞動力成本是美國的13%。”美國大企業聯合會首席經濟學家蓋爾 福斯勒女士説,一家比利時公司把世界一流的生産線搬到了中國,付給中國工人的工資相當於比利時工資水平的40%,但卻是中國同行業工人收入的兩倍。“這是一個純粹的雙贏。” 但她指出,面臨的長期考驗是勞動力成本會繼續上升,競爭優勢是否也能與時俱進,與勞動力成本同步增長?“在這方面,新加坡是個好例子。在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不再具有比較優勢時,跨國企業把重心放在提高産品附加值上面,用這個方法克服由於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競爭力下降。”
産業集群優勢明顯
一些外資撤離長三角、珠三角地區是否意味着,中國製造的主産區已失去了競爭力?恰好相反,花旗集團高級經濟學家沈明高認為,中國産品的競爭力主要在於像浙江、江蘇那些地區,基於規模效應形成的産業集群生産鏈條。在一定區域內,幾十家一起生産同類産品或相關産品的産值在一億元以上而形成的産業集群經濟,仍然是中國競爭力的所在。 一位專家指出,中國製造的産業集群的特徵是不少國家和地區短時間內無法複製的。 一是聚集性。在一定區域內企業大量聚集,企業聚集了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經濟要素,從而形成高密度經濟區。 二是專業化。紹興的輕紡、義烏的小商品、永康的五金、嘉善的木材,等等,這些地區的企業圍繞某一種或某一類産品生産而形成的從原料加工、産品生産到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具有明顯的專業化分工。每個環節的主導産品都比較突出,並隨着集群的發展而形成區域品牌。 三是關聯度。産業集群內企業因生産鏈而關聯在一起,形成一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的共同體,由此産生共生效應。這位專家舉例説,比如在紡織業發達的珠三角或長三角,半徑50公里以內,具備紐扣、紗線等各種紡織配套設備,在短時間內即可完成大量訂單。 四是創新力。産業集群內的企業彼此會受到共性競爭的隱形壓力,因此也激勵着所有企業在各個環節進行創新,由此導致增量創新、價值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綜合性創新的産生。
龐大需求彰顯中國競爭力
一旦成本優勢減弱,中國經濟競爭力又將何在?面對記者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回答:“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足以吸引內外資企業的投資。” 金碚説,中國13億人口的內需市場蘊涵着很大潛力。同時,隨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城市化加速推進,市場需求規模和層次進一步擴大和提升。此外,我國家庭最終消費支出年均增長率居世界第一位,這也顯示出未來國內需求不斷擴張的必然性。 沈明高説,過去國內需求動力不足,現在中國陸續&&的一些政策預示着政府極力開始刺激國內消費、拉動內需。“未來強大的消費市場能為國內外企業提供廣闊的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