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防範重復度高産品“扎堆”上市
我國將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業准入退出機制
2025-11-28 記者 汪子旭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從11月27日舉行的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具身智能産業正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發展,2030年將達到千億元市場規模。不過,也要着力防範重復度高的産品“扎堆”上市等風險。目前,相關部門正圍繞強化政策牽引、加快技術攻關、推動成果應用等開展系統謀劃。下一步,將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業准入和退出機制;支持“大小腦”模型協同、雲側與端側算力適配等技術攻關,解決産業卡點堵點問題。

  從春晚舞&上大秀秧歌,到完成全運會火炬傳遞任務,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頻頻迎來“高光時刻”,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新産品集中發布。與此同時,資本市場相關板塊行情火熱。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公司在A股市場表現強勁,超九成年內收紅。宇樹科技等人形機器人頭部企業競相啟動IPO衝刺。

  熱潮之下,行業洗牌同步加劇,一星機器人等多家企業陷入困境或解散。有觀點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在技術成熟度、應用場景、安全性等方面仍有不少缺陷,擔心這只是一個新的泡沫。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聞發言人李超在發布會上回應&&,“速度”與“泡沫”一直是前沿産業發展過程中需要把握和平衡的問題,這對於具身智能産業來講也是一樣的。

  “近年來,在創新引領和需求釋放的雙重作用下,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産業規模,正在以超50%的增速跨越式發展。根據市場調研機構預測,2030年具身智能産業將達到千億元市場規模。”李超説,與此同時,當前人形機器人在技術路線、商業化模式、應用場景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隨着新興資本加速入場,我國目前已有超過150家人形機器人企業,這個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其中半數以上為初創企業或“跨行”入局,這對鼓勵創新來講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要着力防範重復度高的産品“扎堆”上市、研發空間被壓縮等風險。

  面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局面,關鍵在於合理引導。據介紹,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已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深入研究,圍繞強化政策牽引、加快技術攻關、推動成果應用等開展系統謀劃。下一步,將結合“十五五”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推動具身智能産業健康規範發展。

  具體來看,一方面,將加速構建行業標準與評價體系,建立健全具身智能行業准入和退出機制,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障産業有序發展;另一方面,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圍繞“大小腦”模型協同、雲側與端側算力適配、倣真與真機數據融合等技術進行攻關,解決産業卡點堵點問題。此外,推動訓練與中試平台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全國範圍內具身智能技術、産業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加速具身智能體在真實場景中落地應用。

  上海財經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的《具身智能十大觀察》報告顯示,政策引導下,具身智能産業未來將呈現技術創新聚焦算法優化與國産替代,産業協同強化上下游合作與集群發展,應用落地向工業、醫療、家庭等場景縱深拓展三大趨勢。

  對於後續投資機遇,中信建投分析指出,人形機器人作為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長期空間廣闊。現階段,建議不拘泥於“人形”,而應深度挖掘“AI+機器人”的投資機會,比如,外骨骼機器人、靈巧手和傳感器這三個方向的商業化落地更快。

  中金公司研報也指出,人形機器人經歷多年的技術積累和迭代,産品逐步成熟,長期成長空間廣闊。隨着産業向商業化邁進,動力裝置(如電池)、執行裝置(電機和傳動部件,如減速器、絲杠等)、感知裝置(各類傳感器)、控制系統(算力硬體)、結構件等硬體賽道有望擴容。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