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前不久從螞蟻集團獲悉,其旗下AI健康應用AQ自上線“打假辟謠專區”以來,諮詢量日趨增多,涉及“一老一小”的部分問題更是呈現飆升態勢。這一現象背後,體現了公眾對權威健康信息的迫切需求。面對網絡空間中紛繁複雜的健康資訊,普通民眾往往難以辨別真偽,容易受到誤導。
近日,國家衞生健康委等三部門發布了《醫務人員互聯網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試行)》,為互聯網健康科普工作劃定“紅線”,明確禁止包括以科普名義變相發布廣告、誇大病情、濫用AI技術生成未經核實內容等行為。
“負面清單為規範醫務人員在自媒體上的科普行為提供了一個更具操作性的標準,使得治理更為有效、更有針對性。”中國政法大學醫藥法律與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鑫&&,這是繼今年8月中央網信辦、國家衞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自媒體”醫療科普行為的通知》後,監管層在短期內打出的又一記重拳。政策的連續&&,表明國家對醫療健康信息傳播規範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公眾對健康知識的需求日益增強,互聯網已成為公眾獲取健康科普信息的重要途徑。然而,這背後卻暗藏不少問題,一些內容生産者利用技術壁壘,誇大療效、虛構病例,甚至炮製“偽科學”概念誤導公眾。更有甚者偽造專業身份,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低成本、大批量製造看似專業實則虛假的健康信息,極大地增加了公眾的辨別難度。例如,“某偏方可替代胰島素”“特效保健品能根治慢性病”等謠言就曾導致多起患者延誤治療、病情加重的惡性事件。
此次發布的負面行為清單列舉了十項明令禁止的行為,其中包括“不得濫用人工智能技術,發布未經核準真實性、科學性,或未添加顯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標識的健康科普內容”。這一規定直擊當前AI技術濫用導致的虛假健康信息氾濫問題,敦促技術應用者將安全、準確與責任置於首位。
政策重拳之下,偽科普的“虛火”被撲滅後,優質互聯網健康科普內容將填補信息空白。一份關於醫生參與自媒體的調研報告顯示,受訪者中超過一半醫生擁有公共平台賬號,八成受訪醫生希望通過自媒體普及醫療知識。在這些醫生發布的內容類型中,醫學科普為第一首選,其次是工作經歷和學術經歷分享。
事實上,國家衞生健康委鼓勵支持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通過多種形式規範開展互聯網健康科普,方便群眾獲取科學、準確的健康知識。但同時也強調,醫療機構要建立健全互聯網健康科普賬號備案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地方各級衞生健康行政部門則要強化監管責任,及時發現和處理違規行為。對非醫務人員冒用衞生專業技術人員身份開展違法違規宣傳等行為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專家&&,當政策為健康信息傳播掃除“雷區”的同時,科學技術本身也將成為解決其衍生問題的利器。當前,螞蟻集團等企業開始利用AI技術賦能健康科普,扮演起虛假信息“清道夫”的角色。
面對海量、真偽難辨的網絡健康信息,AQ依託螞蟻集團自研的醫療大模型,不僅設立了專門的打假辟謠專區,還推出了“拍照識別”“問一問查真相”等功能。用戶只需將可疑的産品説明、資料等拍照上傳,AQ便能憑藉其專業的識別能力,進行快速比對和分析,提供基於權威醫學知識的初步判斷和建議。
“更重要的是,AQ在交互中模擬了真實醫生的問診邏輯。它不會簡單地給出一個‘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通過多輪追問,引導用戶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如症狀細節、病史等),從而使得最終的健康建議更加精準、審慎。”螞蟻集團AI醫療總經理劉軍偉介紹,目前螞蟻AQ已連接了全國超過5000家醫療機構及近百萬醫生資源,累計服務用戶超過1.6億,其中近六成用戶來自三線及以下城市,助力更多優質醫療資源通過技術“流動”到基層。
專家&&,在政策規範與技術創新的雙輪驅動下,更加清朗、可信、普惠的數字健康新時代正加速到來。而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通過紮實的技術積累與負責任的産品,將在這場健康信息的“正本清源”中,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