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中糧信託:紅色研學破難題 精神引領促發展
2025-11-25 記者 鐘源 來源:經濟參考網

在金融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部分金融機構始終以紅色精神為指引,積極探索紅色教育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達成了精神教育與經營效益的協同提升。

近日,中糧信託於河北省西柏坡精心組織了一場獨具特色的培訓活動。活動將紅色黨建主題教育、骨幹培訓、“十五五”戰略發布以及業務動員會巧妙融合,借助參觀西柏坡紅色舊址、聆聽專題黨課以及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方式,深入領悟“趕考”精神,進一步凝聚思想、明確目標,開啟信託事業新的發展征程。

“在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前往西柏坡有着深遠的考量。”中糧信託一位負責人&&。西柏坡這段“在逆境中突圍、在關鍵處轉折”的歷史,與中糧信託當下的發展階段有着高度契合。

五年前,中糧信託以“九二會議”為起點踏上轉型之路;五年後的今天,即便面臨市場波動、行業轉型等多重挑戰,公司依舊實現逆勢增長,主要指標躋身行業前列,業務結構優化、管理體系迭代、品牌建設啟動——公司正處在屬於自己的“戰略轉折點”。在此次西柏坡的培訓中,中糧信託進一步明確了業務發展的方向和目標,公司將以“趕考”精神為指引,持續推動業務創新,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從“九二會議”到“西柏坡誓師”

中糧信託的紅色精神探尋之旅,始於五年前。2021年,正值公司發展的關鍵轉折點,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糧信託以“九二會議”為開端,毅然踏上轉型發展之路,秉持着“不轉型則面臨危機,不突破則走向滅亡”的堅定信念,果斷破除路徑依賴,從傳統業務中實現破局突圍。

在此期間,於多個業務發展的關鍵節點,公司組織幹部隊伍前往陜西延安、浙江嘉興、河北西柏坡、正定等地開展實地研學與理論學習,借助紅色精神的激勵,全員齊心協力,共同破解業務難題,推動公司快速發展。

2023年9月,中糧信託前往延安召開了固收條線的研討會。彼時的固收業務經過3年多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難”字,成了當時大家口中反復提及的感慨。

此前中糧信託提出了固收1000億元的目標,大家當時都覺得,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目標,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令人倍感振奮的是,走出延安,團隊僅用9個月時間便達成了這一目標,以實踐有力印證了紅色精神的磅礡偉力。

2025年,普惠金融業務條線從零起步,公司再次組織赴嘉興南湖,感悟“紅船精神”中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勇氣,推動業務作為公司第二增長曲線穩步發展。

“一條小船,誕生一個大黨”的紅色奇蹟,鼓舞中糧信託普惠業務從零起步踏上征程。團隊成員在南湖邊重溫革命先輩“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鬥歷程,將紅船精神融入業務實踐,從産品設計到客戶服務,始終以“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破解普惠金融服務中的難點堵點。短短一年間便實現服務客戶超萬戶、管理規模突破100億元的亮眼成績,為鄉村振興、中小微企業發展注入金融“活水”,讓紅色基因在普惠金融的沃土中結出豐碩成果。

紅色精神統一思想成為金融創新生産力

對於金融機構而言,人才是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中糧信託十分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涵蓋校招、管理層培訓、跨部門協作等多個方面。然而,面對不同年齡、經歷和教育背景的隊伍,如何統一思想成為難題。

“幾乎每位員工都有自己的職場哲學和語言體系,一次次紅色研學借助沉浸式歷史場景體驗與深度精神內涵解讀,為不同背景的員工架起了共同的價值溝通橋梁。”上述負責人介紹。在西柏坡“兩個務必”專題學習中,90後新員工與資深管理層一同重溫“進京趕考”前的歷史抉擇:年輕一代深切體會到老一輩革命家在勝利前夕保持清醒、戒驕戒躁的精神,老員工則從年輕人對歷史細節的熱烈討論中,感受到傳承紅色基因的緊迫性。原本因工作經歷差異産生的思維隔閡,在共同的感動與思考中逐漸消融。

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環節,不同崗位的奮鬥故事都被賦予了紅色精神的注解,讓“攻堅克難”從抽象口號轉化為可感知、可效仿的行動指南。這種思想凝聚並非依靠強制灌輸,而是借助紅色歷史蘊含的普遍價值共識,讓員工自發將個人職業追求與公司發展使命相連。當團隊成員對“為何奮鬥”“為誰服務”形成高度一致的認知後,內部協作效率顯著提升。曾經因理念分歧導致的資源內耗現象大幅減少,真正實現了精神力量向組織效能的轉化。大家逐步從“同事變為戰友”,形成了具有獨特魅力的中糧信託企業文化。

從延安的寶塔山,到嘉興的南湖畔,再到西柏坡的松柏坡嶺——中糧信託的實踐充分證明,紅色精神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不僅能提升員工的思想境界和業務能力,還能為企業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展望未來,中糧信託&&,將繼續秉持“趕考”精神,不斷探索金融業務的新模式與新路徑,為推動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記者 鐘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