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奶茶店的點單界面突出“低GI”(低血糖生成指數)標識和營養成分表,銷售“垃圾食品”的小賣部不得進入中小學校園,越來越多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老飯桌”……
散落於日常的點滴變化,體現着我國食物環境的趨利向好,國民飲食生活的向優向善。
“怎麼吃”很關鍵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肥胖、超重及營養相關慢性病高發,‘怎麼吃’已成為居民營養健康核心問題,也是食物營養政策必須應對的挑戰。”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教授馬冠生説。
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援引相關研究顯示,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2017年中國居民中310萬人的死亡可以歸因於此。
午餐時間,湖南長沙市明德中學食堂的“低油低鹽窗口”前排起長隊。學校食堂還配備了體重秤、營養轉盤,供學生隨時自查健康數據。
依靠“運動+飲食”着力打造支持性環境,該校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年年攀升,肥胖率低至3.91%,“小胖墩”成為學校的少數派。
《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六大行動,提高學生、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營養健康水平;《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圍繞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兩大核心,部署合理膳食行動等15項專項行動……
近年來,一系列國家層面的中長期規劃舉措,為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引導食品産業轉型、預防慢性疾病畫出“路線圖”和“施工圖”。
加速構建健康可持續的食物環境
食物環境是指影響人類選擇食品、飲料的因素和條件,與人的營養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北京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近日發布的《食物營養政策評估報告》顯示,我國食物營養政策在保障食物供應、推動營養改善、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健康、可持續的食物環境正在加速構建。
上海超市的飲料貨架挂起“紅橙綠”三色分級標識,提醒消費者注意含糖飲料的攝入;黑龍江、廣東等省份禁止食品攤販在校園周邊設攤經營;各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食物營養教育科普活動……從食物的供給營銷到營養觀念的樹立,各地各部門積極探索全鏈條提升健康食物的可及性、可負擔性和可接受性。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居民健康水平穩步提高,健康素養達31.9%。兒童營養狀況持續改善,6歲以下兒童的超重肥胖率由2020年的10.4%降至9.7%。
協同聯動久久為功
《食物營養政策評估報告》指出,我國食物環境與國際最優做法相比處於中等水平,但在食物銷售、食物營銷2個細分領域為低水平,食品成分、標籤、營銷、價格和供應管理等部分標準的執行力和監管機制仍需加強。
“我國食物與營養標準、食物成分和食物標籤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徐嬌説,應進一步鼓勵和引導餐廳對菜品中特定食物成分含量進行標注,對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成分表和營養聲稱採取更簡單直觀的表達方式並完善監管體系,以便消費者做出健康選擇。
專家認為,新時期,我國食物營養環境建設迎來政策重視度提升、科技支撐增強、社會需求增長等新機遇;與此同時,在協同落地、社會認知度提升和公眾行為改變等方面也面臨多重挑戰。
“亟待&&強有力的措施,限制面向兒童的食品營銷宣傳。”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博士張曼基於相關研究指出,不健康食品廣告更傾向在兒童看電視的高峰時段、兒童頻道或節目播出,且相對不富裕的地區更容易觸達。
“優化食物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協同聯動,推動多學科協作、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食物系統向更健康、更可持續、更公平轉型。”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陳萌山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