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産業聚勢強鎮、助特色農業增收、用服務釋放紅利。近年來,渤海灣畔的國家級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充分激活街鎮“經濟細胞”,多種産業齊頭並進,將最小經濟單元凝聚為澎湃發展的生力軍。
培育産業再添新動能
“訂單早就排到了明年年底。”在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天津鵬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賢華説,他們這幾年應用自主研發的工業AI,生産效率提高兩倍以上。
鵬翎集團坐落在濱海新區的中塘鎮,這裡是全國知名的汽車膠管研發生産基地,躋身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錄。“從車門、玻璃、內飾,到底盤、剎車片、彈簧,我們的産業鏈囊括了大多數汽車零配件製造。”中塘鎮黨委書記閆寧介紹,如今的中塘鎮擁有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15家,預計2025年總體産值超過40億元。
不只是中塘鎮,濱海新區下轄21個街鎮,它們作為基層最小經濟單元,不斷培育特色産業、優化企業服務,聯動周邊區域形成差異化生態,有效激發出經濟動能。
在新港街道,當地緊密圍繞上合組織國家的發展需求與合作潛力,聯合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打造國際化口岸經濟合作中心,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務平台。
寨上街道産業集群持續壯大,創新動能加速凝聚。以中石化、天津日石等為代表的新材料企業表現突出,今年前三季度産值同比增長7.4%。
在泰達街道,為了助力新區內天津聯匯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業加快智能化發展、突破研發資金瓶頸,金城銀行積極對接提供金融“活水”,發揮金融業優勢幫助企業“破繭成蝶”。
為保障項目引得來更能留得住,濱海新區持續強化要素保障。壓縮審批流程,實現“拿地即開工”。如今,街鎮的産業項目集聚效應逐步顯現,支撐産業鏈上下游協同布局,促進産城融合發展。
特色農業激活鄉村潛力
風吹稻花滿村香。前不久,北塘街道的寧車沽水稻種植基地喜獲豐收,收割、脫粒、裝車現場一氣呵成,3800多畝耐鹽鹼水稻平均畝産突破1200斤。種糧大戶張洪新一臉喜悅:“又是一個豐收年。”
濱海新區鹽鹼地水稻種植面積有8000多畝,其中6000多畝在北塘街道。北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劉佰東説,街裏耐鹽鹼水稻畝産超全國平均,科學管理是核心密碼。
鹽鹼地裏致富有“稻”,濱海新區的現代都市農業也有很強競爭力。
走進中塘鎮鴻福養殖場,一排排現代化雞籠映入眼簾。“我覺得可以利用自己的計算機專業知識背景,同農業融會貫通。”返鄉創業“95後”青年王紅霖説,他利用所學打造鴻福禽業數字化平台,推動養殖農場從家庭式作坊邁向現代化養殖企業。
相距不遠的馬圈村,天津青年致富帶頭人郭慶柱打造出大規模的茶樹菇工廠化生産基地,集菌種製作、集約化生産、農産品精深加工和營銷於一體,實現“一二三産”融合發展。
楊家泊鎮對蝦遠近聞名。該鎮副鎮長趙曉兵介紹,當地南美白對蝦産量連續3年攀升,2025年同比再增8%,坐擁濱海新區唯一的“特色産業億元村”稱號。亮眼成績背後,是“政府搭&、企業唱戲、農民受益”模式的持續深化——生態養殖技術推廣、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立、技術金融雙支撐等舉措,讓“小對蝦”躍升為産值過億元的“大産業”,既打響“鮮”字招牌,又鼓足了農民的腰包。
如今已是養殖蝦的捕撈收尾期,轄區內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濱海供電分公司工作人員主動靠前服務,提供增氧、循環等細緻涉農用電保障,確保豐收季圓滿收官。
服務優化提高民生溫度
大沽街道的建新里社區最近一派繁忙,粉刷、修補,施工人員各負其責,對社區進行更新改造。
負責施工的中鐵十八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廉維國介紹,此次共有16個小區納入改造工程。他們聚焦老舊小區屋面滲漏這一民生痛點,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街鎮是居民生活和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民生冷暖感受如何,街鎮是直接抓手。
新城鎮棚戶區改造收尾、杭州道街道建材路推進城市更新、位於新村街道的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擴建……這幾年,一批街鎮民生項目穩步推進,築牢民生之基。
濱海新區作為天津經濟發展高地,從未忘記呵護綠水青山。
胡家園街道內的八堡綠廊風光秀麗、空氣清新。胡家園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張彬説,街裏依託生態綠廊,創新打造了綠廊騎馬等一批文旅體驗項目,努力將“美麗風景”轉化為“發展前景”,讓廣大群眾共享生態紅利。
産業聚勢、農業增收、服務暖心,街鎮經濟的蓬勃生長不僅築牢了區域發展的堅實根基,更繪就了産城融合、民生幸福的美好畫卷。
濱海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單澤峰&&,將堅定不移把發展街鎮經濟作為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聚焦區域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堅持因地制宜、找準功能定位,加快推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牧漁業集群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