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人口老齡化持續加深,我國養老領域制度體系日益健全,服務供給持續優化,産業生態協同推進。即將到來的“十五五”時期,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快速提升的關鍵階段,養老保障體系亟待適應更龐大的服務需求、應對更複雜的結構變化,而銀發經濟也在此過程中迎來前景廣闊的發展機遇。
11月21日,由《瞭望東方周刊》與國民養老共同主辦的“中國養老領域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與會嘉賓來自政府、金融、學術、企業、社區等多個領域,圍繞“協同發展,和諧養老”展開深入探討,搭建起涵蓋政策、産業、科技與服務等多維議題的綜合性養老討論平台。
研討會同步發布了由主辦雙方聯合策劃的《2025中國城市居民養老調研發現》(以下簡稱《發現》)。《發現》整合政府統計數據、互聯網大數據、專項問卷及微觀樣本分析,創新性構建“中國城市居民養老指數”評價體系,從養老財富儲備、為老服務體系、老年友好環境、銀發經濟發展四個維度,全面描繪城市居民從“老有所養”邁向“老有幸福”的和諧圖景。

《2025中國城市居民養老調查發現》解讀
國民養老黨委書記、總經理黃濤在研討會上&&,公司依託“趙錢孫李”自研模型算法及三年多積累的數據與洞察,聯合《瞭望東方周刊》深入研究居民養老跨期財務規劃變化趨勢,為相關政策決策提供參考。研究顯示,我國養老體系正從“老有所養”向“老有幸福”轉型,但供需仍存在結構性錯配,需兼顧“有沒有”與“好不好”的雙重目標。他&&,希望通過研究凝聚共識、賦能行業協同,助力政策制定與資源配置,推動金融機構開發適配民生的養老金融産品,幫助銀發經濟産業鏈企業找準服務切入點,共同拓展銀發經濟新藍海。
此次調查是《瞭望東方周刊》在持續19年主辦“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的基礎上,首次將焦點對準城市居民養老這一重要民生課題。活動旨在攜手政府部門、學界專家、市場主體等多方力量,以理念創新打破認知藩籬,以政策創新激活發展內生動力,以産品服務創新回應老年群體多元需求,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助力中國式養老體系建設成為彰顯中國溫度、凝聚中國智慧的亮麗民生名片。
大勢所趨與積極應對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1億,佔全國總人口的22.0%,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變量。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郝福慶認為,老齡化將全面而深刻影響經濟社會生活,重構中國經濟發展版圖與社會價值取向。“大趨勢帶來大需求,大需求孕育大市場,大市場呼喚大服務,大服務需要大科技,這構成了銀發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
老年群體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結構。第五次老年人抽樣調查顯示,60歲至70歲的“活力老人”更聚焦享老悅己,追求獨立、健康、文娛和社會參與;而80歲以上高齡老人及失能半失能群體,則對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等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郝福慶分析,醫療服務、助餐服務、文體娛樂、健康教育、家政服務成為五大核心照料需求。
面對數量龐大、點多面廣、需求多樣的老年人群體,以豐富多元的産品和服務精準對接其核心需求,可催生出業態豐富、主體多元的銀發經濟大市場。
當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突破67%,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4億,城市作為應對老齡化的“主戰場”,其養老治理水平直接關係到每一位居民的晚年生活質量。但需正視的是,目前我國城市養老水平仍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和群體差異。《發現》顯示,中國城市養老從“基礎覆蓋”邁向“質量提升”新階段,總體仍有提升空間,同時區域梯度明顯:養老公共服務均等化取得顯著成效,“養老財富儲備”與“銀發經濟發展”成為城市排名“分水嶺”,需構建“制度—服務—産業—環境”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通過政府、市場、社會與個人的共同參與,實現“有備而老、有質而老”的和諧養老願景。
金融産品服務創新,推動養老産業協同
發展養老金融,是促進中國特色金融和養老事業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的重要着力點。
“十四五”時期,我國居民的金融養老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全國政協委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認為,二十年前民眾聚焦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而如今,不少人已經開始關注養老第三支柱,關注個人的養老金融儲備,反映出養老金融意識的普遍覺醒。
面對多元化養老需求,各方正通過政策支持、制度設計、産品服務創新,構建更全面的養老金融體系。“金融企業需回歸本源,聚焦居民多元養老需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潛在需求轉化為有效需求,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

與會嘉賓就“深入洞察養老需求,多元配置金融産品服務”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作為專注於第三支柱的養老金融綜合服務提供商,國民養老在其産品設計、業務流程及客戶服務模式上注重“金融産品要讓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並探索“輕資産、輕機構、輕人員”的商業模式,通過降低負債成本,提升投資收益,真正實現讓利於民、返利於民,實現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及客戶效益的統一。國民養老還推出“趙錢孫李——百姓的養老規劃”服務品牌,幫助老百姓科學規劃養老,聯合電商平台推出低門檻養老錢包,旨在提升養老金融的普惠性與可及性。此外,國民養老還將依託自身資源稟賦與差異化優勢,攜手各方助力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擁有7.6億客群的中國工商銀行,則深耕“養老金融、養老服務金融、養老産業金融”全鏈條。中國工商銀行養老金融部總經理韓強介紹,工商銀行目前管理的養老金規模超過5.8萬億元,完成1.6萬餘家網點適老化改造,打造超6000家養老金融特色網點。近兩年,工商銀行的養老産業貸款增速遠遠超過貸款的平均增速。
韓強&&:“實踐證明養老金融市場潛力巨大。長輩客群需求不止金融産品,更希望獲得更多養老相關信息與服務。依託民眾信任與城鄉網點優勢,民眾可隨時諮詢,工行下一步將通過創新手段,滿足長輩客群多元化、高品質需求。”
中再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翟慶豐認為,保險資金風險容忍度較低、收益波動性小,這種穩健特質與養老金投資需求高度契合。保險資金多年積累的長期資産管理能力,可向養老金體系輸出,為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支撐。
跨領域協同,構建養老新生態
面對多元養老需求,醫療、金融、科技、社區服務等多領域産業正在加速融合,而要充分釋放産業融合與技術創新潛力、激發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亟待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構建生態體系。

與會嘉賓就“養老産業融合與科技創新”這一話題進行探討
在“9073”養老格局(90%居家養老,7%依託社區支持養老,3%入住專業機構養老)下,我國養老模式正從居家為基礎轉向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成立十周年的上海頤和苑老年服務中心,引進丹麥運營團隊,煥新經營、服務理念。理事長周保雲認為,老年人的核心需求是精神滿足,營造發自內心的友好氛圍,是實現幸福養老的關鍵。
而在居家養老場景中,適老化改造同樣承載着對老年生活品質的追求。安馨康養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鄂俊宇認為,中國城鎮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需求已達1.1億戶,這一領域並非簡單的物理空間改造或一次性裝修,而是伴隨老年人全生命周期的持續服務與關愛。“從65歲開始,老年家庭應主動開展適老化改造,如同儲備養老金一般儲備健康,擁抱精彩的第二人生。”
在技術創新方面,人工智能對養老領域的創新變革力量也不可忽視。深圳作為科技有限公司北區總監劉洋認為,科技企業應更多專注於産品創新,做出讓老人能用得起、用得好、用得上的産品。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小河街道則通過智慧手段構建社區養老服務生態圈,在獨居老人家中設置智慧電表、水錶,實時監測安全風險,“主動出擊、應急響應,將安全隱患擋在事發之前。”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小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丁慧娜介紹。
不止如此,小河街道還打造了“15分鐘便民服務圈”,以三級為老服務中心為樞紐,聯動25家入駐企業推出“點單式”養老服務,既豐富選擇又為老人節約超20%開支。“我們還依託智慧醫養資源圖,打通家庭、社區、醫院間的床位壁壘,推動了六類床位的高效流動。”丁慧娜説。
展望“十五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員李璐認為,養老領域將形成服務、産品、科技的大融合趨勢,有望能解決傳統服務業人手不足問題,智慧康復輔具能減輕養老院服務壓力。
“從汽車産業在老年代步車研發生産上的機遇,到適老化住宅建設呈現的新方向,千業百態均可與老齡化需求融合,傳統行業適配養老需求後有望煥發新生機。”李璐説。(《瞭望東方周刊》記者 張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