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貝倫大會揭開全球氣候治理新篇章
2025-11-25 記者 陳威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COP30)經過“加時”後於當地時間22日晚間閉幕,大會達成名為《全球動員 團結協作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政治文件,展現了各方合作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在《巴黎協定》簽署10周年後,貝倫大會接過接力棒,揭開了全球氣候治理新篇章。

  《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斯蒂爾在閉幕全體會議上&&,這次大會説明全球希望通過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會議達成的文件宣告,全球向低排放和氣候韌性社會的轉型不可逆轉,是未來大勢所趨。

  從巴黎到貝倫,全球氣候治理在凝聚共識與解決分歧中躑躅前行。本次大會原計劃21日閉幕。但21日晚,由於多個締約方對部分核心議題未達成共識,會議進入“加時”階段。大會主席多拉戈當天&&,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給本屆大會議程帶來巨大挑戰。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球南方國家儘管面臨資金和技術的巨大挑戰,卻在能源轉型道路上穩步前行。多拉戈指出,全球北方國家失去了應對氣候危機的熱情,而全球南方國家卻在持續前進。

圖為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上,大會主席多拉戈敲槌確認會議決定。新華社發(盧西奧·塔沃拉 攝)

  氣候資金一直是全球氣候談判的焦點,貝倫大會的核心議程之一便是推動落實去年巴庫氣候大會(COP29)所設定的宏偉目標:到2035年,發達國家每年至少籌集3000億美元,全球每年至少籌集1.3萬億美元,以支持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行動。但發達國家目前承諾的資金與所需資金相比,仍是杯水車薪,達成更高水平的資金協議依然面臨巨大困難。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強調,適應氣候變化關乎數百萬人的生存與正義,這項資金承諾至關重要。會議達成的文件指出,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雄心和行動方面與預期目標存在差距,在資金方面應繼續根據《公約》下的現有義務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持。

  在貝倫大會期間,中國作為全球氣候治理的關鍵引領者和負責任大國,其貢獻和擔當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部分國家氣候政策搖擺不定、全球治理不確定性上升的背景下,中國的行動為世界注入了寶貴的確定性和正能量。

  中國代表團團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李高&&,貝倫氣候大會能夠達成這份文件實屬不易,這展現了締約方團結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強烈政治意願,表明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世界大勢、時代潮流、人心所向。

  李高介紹,中國堅持多邊主義,推動大會取得了多項成果,包括: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維護《巴黎協定》的制度安排,特別是國家自主貢獻制度;氣候多邊進程中首次納入了反對單邊措施的相關機制;建立了公正轉型的工作機制。此外,中國還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共同努力,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發展中國家適應資金的支持,為大會取得積極成果作出了重要貢獻。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