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機遇挑戰並存
萬億級低空經濟如何“飛得好、飛得遠”
2025-11-25 記者 邵香雲 楊文 郭方達 來源:經濟參考報

  立冬過後,天津市河西區柳林智匯中心大廈正如火如荼地建設中。天津低空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打造的省級飛行服務平台,將於年底正式投運。河西區打造的低空數字産業聚集區和飛行服務保障先導區,未來依託低空經濟“智慧大腦”,可實現同時管理3萬台無人機。

  從2024年低空經濟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我國低空經濟加快從“雲端”走向現實,不斷釋放發展紅利。面對潛力巨大的低空經濟新藍海,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需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推進低空新基建和加大技術研發,不斷解決産業發展中的新挑戰,推進低空經濟“飛得好、飛得遠”。

  新藍海:萬億規模市場蓄勢騰飛

  輸入指令,無人機就能根據設計好的路線自動巡檢,並通過AI識別技術,實現車輛違法行為監測、森林火情識別等多場景應用。今年,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的無人機企業蜂巢航宇研製出可續航120分鐘的無人機。“目前,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企業負責人岳向泉説。

  低空經濟一般指空域高度範圍在1000米以下,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涉及無人系統、無人駕駛、芯片等多領域,産品主要包括無人機、無人駕駛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直升飛機、傳統固定翼飛機等,涉及居民消費和工業應用兩大場景。

  低空經濟一端牽着先進製造業,一端連着智慧城市、文旅觀光等新業態,發展需要肥沃土壤。廣東、江蘇等多地均發布低空經濟規劃和政策;天津在2025年印發的行動方案中,明確提出支持無人機、eVTOL等新技術産品的研發應用。

圖為低空飛行器在國家會展中心(天津)進行飛行表演。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記者在位於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致導創新(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展廳看到,智能航電模塊、數據傳輸等30多種無人機航空電子産品琳瑯滿目。這家企業入駐時只有700多平方米,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協調下,廠區面積增加到1200多平方米,今年以來訂單增長10%。

  “eVTOL發展猶如雨後春筍,但相關駕駛員現在緊缺。”扎根天津港保稅區的培訓設備製造商安勝公司副總經理曹棟説,他們研製eVTOL模擬機培養駕駛員,為未來空中交通提前“鋪路”。

  天津工信局數據顯示:2025年1至8月,天津航空航天産業增加值增速6.2%,其中低空産業增加值增速31.1%。

  低空物流運輸、農業植保、飛播造林、航空遙感等需求旺盛;安防應急、醫療救護、短途運輸和城市公共交通等場景潛力巨大;個人消費方面,商務飛行、航拍、飛行培訓、空中游覽等需求前景可期。

  從充滿科技感與未來感的新興經濟形態,到如今走到大眾身邊釋放科技發展紅利,我國低空經濟正以磅礡之勢崛起,勾勒出一幅宏偉藍圖。

  工信部數據顯示,我國低空裝備産品數量超400萬台,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徵的新型低空裝備快速發展。據中國民航局預測,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2035年有望突破3.5萬億元。

  “各地政策密集&&,新技術與新業態深度交融,向天空要生産力的路徑更加明晰。”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楊新湦説。

  新圖景:構建豐富多元生態梯次

  打造低空經濟管理平台、區域協同更加緊密……隨着新技術進一步應用,低空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多要素協同打造新載體。從事了十幾年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設工作的王寶魁,今年有了新的身份——天津市低空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打造天津低空經濟發展的“智慧中樞”,是他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

  大屏幕上的三維實景地圖上,一架架飛機、無人機等圖標正緩緩移動。“平台接入整合全市空域數據,實現飛行活動實時調度與風險預警。”王寶魁説,天津低空經濟公司下屬的中科雲圖京津冀公司,依託飛服平台智慧大腦,已在靜海區開展環保監測、消防巡查等管理服務。

  去年12月,京津冀首個低空立體交通系統在天津市北辰區低空空域綜合管理服務中心投用。天津北辰科技園區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京聞説,低空物流精準配送、城區空中巡檢服務場景的落地進程不斷加快,北辰正逐步形成類似現代地面交通的空中交通指揮與服務系統。

  ——協同發展生態初步形成。“北京研發、天津製造、河北應用”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優勢更加彰顯。天津市工信局航空航天産業處處長卞穎説,區域內基本實現無人機整機製造的零部件全配套。濱海新區發改委高技術與低空經濟室相關負責人説,天津臨海優勢為低空跨海直運等新場景提供了試驗及落地條件。

  不久前在天津舉行的直升機博覽會上,京津冀三地首次組建低空經濟展團。本次直博會首次設立低空經濟館,低空經濟從單一裝備展示邁向系統化生態呈現的新階段。

  坐在展廳裏的模擬機上,屏幕顯示出虛擬現實場景。座位搖晃、手柄震動,伴隨飛機起降、顛簸,記者體驗了一把“開飛機”。“虛擬飛行訓練視景系統,可以針對不同城市以及特殊場景支持低空環境飛行訓練。”北京賽四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劉正晨説。

  以數智技術賦能社會治理。“河道巡檢可判斷是否污染,林業巡護可核查有無亂砍濫伐,無人機正發揮‘網格員’作用。”雲聖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市場官朱勝利説,他們對風力發電機上葉片的大量裂痕數據開展大模型訓練,無人機可以對4K超高清照片提取特徵值,識別是否有裂痕,實現“所見即所得”。

  不久前,由飛馬機器人自主研發的全新一代固定翼無人機,成功攀升至海拔6000米的雪域之巔,完成階梯式高海拔飛行測試任務。“未來,無人機有望在高海拔遙感測繪、高原物資投送等關鍵領域發揮作用。”天津飛馬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姚娜説。

  今年8月,在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來自中國郵政、順豐等8家快遞企業,使用無人機在生鮮運輸、藥品投遞等領域同&競技。天津市交通運輸委相關負責人&&,這是“低空經濟+現代物流”的一個探索,將挖潛城市快遞配送的低空模式,為將來更大規模的實踐應用提供參考。

  新挑戰:綜合體系建設尚需持續發力

  相關業內人士認為,低空經濟充滿無限機遇,但仍面臨新的挑戰。

  一方面,低空經濟的監管體系需要不斷完善。部分受訪人士&&,飛行器適航認證標準、空域管理政策、飛行員資質等方面的政策需進一步明確。有企業負責人説,雖然部分城市的空域管理下放到地方政府,但相關飛行測試仍需要通過傳統的飛行報備和空域申請流程。

  另一方面,低空新基建仍有提升空間。比如,專家&&要進一步推進低空經濟通道設備、感知系統、低空出行物流起降點建設,解決無人機“黑飛”等問題。

  受訪專家認為,發展低空經濟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形成安全可靠的外部發展條件和完整的風險治理體系,有效應對新挑戰。

  “要把低空經濟活動視為一個完整的、動態的複雜系統來進行風險管控,建立系統性的治理體系。”國家消防救援局原助理總監閆鵬説,&&專門的低空經濟安全管理法規,明確低空飛行活動的准入條件、安全標準、監管職責等,並構建民航、軍航、公安等多部門協同監管體系。

  其次,加大對低空安全技術研發的投入。受訪人士説,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引入先進的探測設備和技術手段,提高對低空飛行器的監測精度和範圍;推廣應用先進的安全管理技術,提升安全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楊新湦等專家建議,建立以智能低空網絡為核心的低空飛行服務和交通管理一體化平台,探索用人工智能技術提升低空綜合治理的水平。

  中國飛龍通用航空有限公司總經理龔全説,加快構建有人機加無人機的協同任務體系,在應急救援等複雜任務中實現效能倍增,積極拓展醫療救護、娛樂飛行、包機等市場,降低使用門檻,不斷繁榮低空經濟市場。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