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後一年。5年來,金融業發揮紐帶作用,撬動更多資金、人才、技術進入農業農村,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打通融資融技路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分佈廣泛,部分地區人口密度相對較低。如何突破金融機構物理網點限制,拓寬服務觸達邊界?為此,農業銀行聯合5個定點幫扶縣(旗)黨委政府,創新推出“金融村主任”模式。
所謂“金融村主任”,指的是在各村挑選一名熟悉村情民情的“村兩委”成員擔任“金融村主任”,由其承擔貸款推薦、金融宣傳、風險管理等職責,進而搭建起銀行與農戶之間的信息橋梁,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
2023年7月,農業銀行聯合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政府,啟動“一嘎查村一名金融村主任計劃”。農業銀行選派客戶經理與各村“金融村主任”結成對子,扎根基層開展金融服務。在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農業銀行推動旗委、旗政府在村“兩委”選聘“金融村主任”115名。利用農行推出的服務鄉村振興的數字化場景服務平台“e推客”,“金融村主任”及時將有信貸需求的農戶推薦給農行,客戶經理第一時間上門辦貸,由此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旗委、旗政府通過考核評比等方式,不斷強化“金融村主任”正向激勵。
如今,“金融村主任”模式已覆蓋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所有行政村。截至2025年9月末,鄂倫春自治旗“金融村主任”累計推薦農戶4420戶,授信總額9.4億元。
貴州黃平縣學壩村村支書楊秀剛,也是當地的“金融村主任”。每次遇到有貸款需求的村民,楊秀剛都會認真分析他們的需求和信用情況,在農行“e推客”App上提交需求,再積極對接農行網點工作人員,保障貸款流程順暢。“有一回,村民急用資金換種苗,我趕緊上報需求,沒想到才幾天,20萬元的貸款就批下來了。”楊秀剛説。
農行派駐貴州黃平學壩村第一書記張峻瑞&&,“金融村主任”熟悉本村情況,農行有資金優勢,二者相互結合,打通了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能夠幫助農戶匹配合適的貸款渠道,也避免農戶被高利貸所欺騙。
2024年,農業銀行“金融村主任”模式助力鄂倫春自治旗鄉村特色産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典型做法,獲得第五屆“全球最佳減貧案例”,也是唯一獲此榮譽的國有商業銀行。近年來,農業銀行逐步擴大該模式推廣範圍,目前在全國已聘任4萬名“金融村主任”。
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為了更好地將農業新質生産力轉化為富民強村新動能,農業銀行積極開展農技幫扶,以“融資+融智”方式,向定點幫扶縣(旗)送技術、送思路。
“農業銀行積累了大量農業科技領域的資源優勢,有助於形成幫扶合力。”農行派駐秀山縣小壩村第一書記楊載宇&&,小壩村的發展得到了農業銀行多個分行支持,農行四川綿陽分行協商引進種苗技術,農行山東萊蕪分行參與噴灌方案設計,農行安徽亳州分行則在銷售與冷庫存儲方面提供幫助。在系列技術支持下,小壩村打造麥冬中藥材基地,未來還將建成百畝噴灌智慧農業基地。
在河北武強,農業銀行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打造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利用科研優勢,通過指導農戶種植生産、普及農業技術知識、培養農業人才等方式,實現“全周期技術護航”,受幫扶農戶也逐漸從“會種地”升級為“智慧種地”。“銀行在農村要做的不僅僅是放貸款,還要做好服務中介,打通各類經營主體,推動更多資源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科技小院就是一個典型。”農行派駐河北武強南平都村第一書記靳相偉介紹,通過“村合作社+農業銀行+保險公司+科技小院”幫扶模式,該村試點種植的西藍花每畝年收入較過去提高近10倍。

農行重慶秀山支行工作人員調研農戶金融需求
拓寬産業致富路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沒有産業支撐,鄉村振興就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近年來,農業銀行以産業振興為着力點,着力培育定點幫扶縣(旗)的特色産業,探索一條從“主動輸血到自我造血”的鄉村全面振興新路徑。
2023年12月,在農業銀行信用審批部工作的王賀來到內蒙古鄂倫春齊奇嶺村擔任第一書記。在發展低溫型食用菌産業方面,齊奇嶺村擁有顯著的地理和環境優勢。然而王賀在調研中發現,由於缺乏資金和相關管理經驗,也沒有長期穩定的銷售渠道,食用菌産業抗風險能力較差。
針對此,王賀帶領村幹部發展食用菌深加工産業,利用農業銀行60萬元幫扶資金和村集體閒置廠房,建設本村首家村集體加工廠,可對食用菌進行烘乾、篩選、自動裝袋,生産成品食用菌,全鏈條産業鏈由此建立。“以前,村民們自售蘑菇,一斤也就賣二三十元;現在加工後製成禮盒,能賣七八十元。”王賀説,目前全村食用菌種植戶達142戶,佔常住人口的60%以上,戶均利潤達15.4萬元。
挖掘區域優勢,打造特色産業,方能拓寬增收渠道。董秀義曾是農業銀行選派到重慶秀山縣平馬社區的第一書記。到任後,他邀請專家論證,確定平馬社區的土壤條件和溫濕度都適合種植茶葉,便帶領村民創建茶葉示範基地,並引進智慧大屏、溫濕度監控、土壤成分監測等設備與技術,提升茶葉産量。截至目前,該茶葉基地年産值800萬元,解決了350餘人就業問題,人均增收超5000元。
農業生産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長,要形成産業規模,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支持。截至2025年9月末,農業銀行在5個定點幫扶縣(旗)累計投放信貸資金87億元,貸款餘額244億元,引進各類幫扶項目38個、幫扶資金4.1億元,招商引資金額8.3億元。

農行派駐鄂倫春齊奇嶺村第一書記王賀(左二)調研滑子菇産業
築牢黨建引領路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涉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農業銀行以黨建引領帶動信用建設,不斷優化農村信用生態,助力鄉村文明和治理水平提升。
過去,銀行進行信貸評估時,依賴“徵信記錄、資産證明、收入穩定性”三大核心指標。然而,在農村地區,多數農戶無貸款記錄,核心資産是“土地經營權、宅基地、農房”,收入以農業生産為主,缺乏收入證明。
缺乏憑證,並不代表農戶沒有信用和還款能力,關鍵是如何構築良好的信用環境。在實踐中,農業銀行創新構建“黨建+金融+科技”信用村信用戶建設模式,在信用環境好、治理能力強、融資需求旺盛的地區,提供整村授信、利率優惠等政策,因地制宜建設信用村信用戶。在黨建引領下,鄉、村兩級黨組織發揮把關作用,組織全村黨員召開會議,公開評定信用戶,村裏的信用戶可獲得實打實的信貸資源。
不要抵押、不用擔保,只要被黨組織評為信用戶就可以獲得貸款。河北饒陽縣鄒村村民蘇春雷剛聽説該政策時,還不敢相信。他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在本村“金融村主任”的幫助下,向當地農行提出貸款申請,結果短短幾天就拿到信用貸款30萬元,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鄒村的實踐中,黨建引領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這套‘黨建+信用+金融’模式,既為鄉村振興引入信貸資金,也激勵村民‘爭當信用戶、共建信用村’。”農行派駐河北饒陽鄒村第一書記劉方洲説。截至目前,鄒村信用戶共計85戶,授信額度2624萬元,全村設施果蔬種植面積達1200畝以上,近1500位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農行派駐河北武強鄒村第一書記劉方洲上門調研村民生産生活情況
據了解,截至2025年9月末,農業銀行已評定信用村10萬個、信用戶619萬戶,信用村內農戶貸款餘額4523億元。農業銀行還與信用村組建“黨建金融聯盟”,開設“黨建+信用村”工作室,建立信息互聯互通渠道,有力解決農村地區“信用白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服務‘三農’是黨中央賦予農業銀行的職責使命,也是農業銀行最大的優勢和特色。”農業銀行鄉村振興金融部相關負責人&&,農業銀行將始終傳承發揚扎根一線、支農助農優良傳統,着力提升工作質效,進一步做優做強“三農”和鄉村振興金融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