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聯手百度造新能源重卡
三年半虧損17億 深向科技衝刺港股IPO
2025-11-25 記者 郭新志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深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深向科技”)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説明書,聯席保薦人為中金公司和招銀國際。

  深向科技在“正向定義+全棧自研”細分賽道有一定競爭優勢,但整個新能源重卡賽道已聚集20余家有量産能力的企業,傳統主機廠成本低、渠道深,新勢力參數追得快,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深向科技強調其“正向定義重卡”,又有百度等機構加持,但公司銷量快速擴張的同時卻難掩持續虧損的尷尬,能否成功登陸港股,成為其“續命”的關鍵。

  獲百度、啟明創投等投資

  深向科技是一家新能源重卡及智能公路貨運解決方案科技公司。近年來,為解決高污染、高成本和高風險的公路貨運問題,新能源重卡逐漸崛起,並按照能源類型分為純電、燃料電池和插電式混動三類。其中純電重卡作為主流佔據超90%市場,其又分油改電和正向定義兩種。

  正向定義重卡區別於油改電,是指從零開始設計即以電力作為動力的新能源車輛,能夠拓寬運用場景,提升安全及穩定性,同時搭載先進的智能化能力。深向科技正是專注於正向定義重卡的貨運車輛開發商。公司2020年7月成立於安徽省合肥市,由萬均的獅橋物流及李彥宏的百度在線聯合創立,當時雙方持股比例約為51%、49%。

  深向科技首次交付産品在2023年6月,目前公司僅有兩款量産車輛。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公司分別交付509輛、3002輛和2873輛,零售價在47萬元至70萬元。從整個新能源重卡市場格局來看,深向科技仍屬“小眾”車商。據招股書,2024年公司銷量雖位列前十,但市佔率僅為3.1%,與業內巨頭有較大差距。如果把目光聚焦在正向定義重卡領域,深向科技約三千輛銷量已使其成為領跑者。

  公開資料顯示,深向科技創立至今,共經歷11輪融資,金額超過24億元。截至目前,萬鈞直接或間接持有深向科技26.22%股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二股東百度持有17.28%股權,剩餘投資方超30余家,股權結構較為分散,不乏聯想、啟明創投、軟銀中國等大機構,以及安徽當地的政府基金。

  除戰略投資外,百度和深向科技的合作繼續深化。2021年,雙方簽訂協議,百度向深向科技授予非獨家許可,包括若干專利和阿波羅駕駛輔助軟體,作價約1.45億元,於2025年結清。2025年,雙方簽訂《百度服務框架協議》,百度向深向科技提供雲服務及空中傳送相關開發和維護服務,期限至2028年底。公司預計接下來三年向百度支付合計不超1.72億元,公司稱將定期評估費用收取是否公平合理。

  連續虧損致資不抵債

  聯手百度並受到諸多投資方青睞,深向科技能否擔得起這份責任?重卡行業屬重資産重資金行業,而從目前公司的財務數據來看難言樂觀。

  公司2023年商業化以來,陷入“賣得多虧得多”的泥潭,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公司實現收入4.26億元、19.69億元和15.06億元;實現凈虧損為3.89億元,6.75億元和3.71億元,僅兩年半時間合計虧損達14.35億元,再加上2022年凈虧2.66億元,公司三年半累計虧損17.01億元。

  具體來看,深向科技重度依賴兩款量産車型的銷售收入,但收入與銷售成本基本持平,無法帶來盈利,虧損主要在研發開支、行政開支、銷售和市場開支三部分。2023年、2024年及2025上半年,公司合計研發支出為8.96億元、行政開支為2.6億元、銷售開支為2.25億元,均呈逐年遞增趨勢。

圖為一輛電動重卡在唐山港京唐港區集裝箱碼頭堆場運送貨物。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常年虧損致使深向科技出現流動性危機,甚至資不抵債。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流動負債凈額為20.92億元,負債凈額為16.19億元。其中流動性負債主要有以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21.91億元,銀行借款7.42億元和貿易及其他應付款項23.8億元,且結合未審計的2025年9月底數據來看仍處於上漲趨勢。公司截至2025年6月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為5.93億元,受限制銀行結餘為8.48億元。

  除研發投入耗費大量資金外,資金流動緊張還可能與深向科技供應商和客戶雙雙較為集中有關係。公司供應商主要包括卡車定制合作夥伴以及電芯、汽車電子等設備商。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額佔比為88.1%、92.3%和83.1%,公司向單一最大供應商的採購額佔比為63.8%、61.0%和42.0%。客戶主要面向用車企業,同期公司前五大客戶收入佔比為82.5%、50.7%和51.4%,單一最大客戶的收入貢獻度分別為34.8%、25.7%和17.1%。

  考慮到深向科技緊張的財務問題,本次衝擊港股進行公開募資能否成功,對於其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深向科技&&募資用於加大研發、加強銷售及售後服務網絡覆蓋、基礎設施擴建和營運資金補充。

  盈利曙光何時到來

  結合乘用車的發展歷史來看,新能源重卡行業具備一定想象空間。灼識諮詢資料顯示,制約中國公路貨運市場因素主要有:一是高碳排放,車碳排放佔中國碳總排放的10%,而公路貨運碳排放佔該等車輛相關排放85%以上。二是高使用成本壓縮行業利潤空間,燃油成本佔公路貨運企業總支出的30%至40%,再加上車輛維護、人工成本等因素,行業平均利潤率不足10%。三是安全問題,不足公路車輛總數10%的貨運車輛造成近25%的公路交通。

  發展新能源重卡或許是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之一。據灼識諮詢統計,新能源重卡銷量預計於2030年激增至70.3萬台,推動市場規模達到806億美元。目前我國新能源重卡市場高度集中,2024年前十大參與者佔據90%以上銷量,其中多數為油改電車型。市場參與者包括徐工集團、三一重工、中國重汽等業內巨頭。

  深向科技認為,油改電車型只能作為行業轉型的中間形態,難以滿足幹線或高效率運輸的需求,而正向定義重卡相較油改電車型在經濟性、智能性、安全性和智能駕駛方面有顯著優勢,是解決公路貨運行業系統性痛點的唯一有效路徑。據其招股書,2024年深向科技以3000輛的年銷量,在全球新能源重卡市場銷量排名第十,在正向定義重卡市場銷量排名第一,與第二名的不足200輛已拉開較大差距,堪稱正向定義重卡“獨苗”。

  對此,萬鈞曾公開&&路線構想,深向科技要堅持三個方向:一是堅持核心零部件自研自産,大幅度控製成本,增加競爭力;二是堅持國際化戰略,希望到2030年60%以上的銷售來自海外;三是堅持智能化投入和迭代。

  即便如此,深向科技能否率先“衝線”仍要打上問號。深向科技的先發優勢在於專業人員資深經驗,自研三電技術,與大廠百度的合作基礎以及高研發投入等。但同時面臨諸多壓力,比如虧損和資金流動困境,供應商和大客戶依賴,産品單一,以及未來大廠進入帶來的空間擠壓等。深向科技需要依靠先發優勢盡快構建自身護城河,早日降低成本扭虧為盈實現正循環,如果僅靠外部市場輸血,遲早會使投資者和消費者失去耐心,成為“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

  (實習生解世豪對本文亦有貢獻)

  (讀者信箱:znhwuyong@163.com)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