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湘超聯賽邵陽主場迎戰長沙,綠茵場在開賽前已被另一種激情點燃。這不是單純的足球競逐,而是一場以山水為紙、以歌舞為墨的深情書寫。從《想見我就來邵東》的工業脈動,到《資江謠》的千年迴響,再到《崀山臍橙香》的豐收禮讚,這場文藝展演完成了一次從“賽事引流”到“文化賦能”的美學躍升,展現了一座城市在文體融合中的文化自覺與發展自信。

(《資江謠》唱響湘超賽場。申興剛攝)
山水譜曲 音媒傳情:一方水土的情感密碼
當《資江謠》的旋律如水般在球場流淌,看&上許多邵陽人的眼中泛起漣漪。這首為湘超量身打造的城市形象歌曲,以其獨特的藝術表達叩擊着每個人的心扉。詞作者楊文國道出創作初衷:“我們不僅要呈現邵陽的山水之美,更要傳遞這座城市的精神密碼。‘鐵打寶慶’不只是一個歷史稱謂,更是邵陽人堅韌品格的生動寫照。”
這首歌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抽象的地域文化轉化為可感知的情感符號。“雙清亭月光,碎在資江上”以詩意的筆觸勾勒出鄉愁的輪廓,讓每個離鄉的游子都能在月光與江水的意象中找到情感的寄託;“湘窖醬酒香,醉了西湖巷”巧妙地將物質遺産與生活煙火相融合,展現出邵陽人“杯中日月長,歲月滋味濃”的生活哲學;而“灘頭年畫裏,花瑤姑娘巧梳粧”則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化再現,讓靜態的文化遺産在動態的歌舞中重獲新生。
歌手王馨在演出後動情地説:“當我唱到‘資江日夜唱,千年古城換新裝’時,仿佛看見資江水從歷史深處奔涌而來。那種對故土的眷戀與‘寶古佬’敢闖敢拼的精神,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每個音符。”這種情感的共鳴,讓《資江謠》超越了一般宣傳曲的範疇,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鄉土與賽場的情感紐帶。有觀眾感慨:“聽着這首歌,我仿佛看到了祖輩在資江邊勞作的背影,也看到了新時代邵陽人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
古韻新聲 美美與共:非遺美學的當代轉化
在《資江謠》的余韻中,邵陽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帶來的《俏花鼓》以靈動俏皮的唱腔瞬間攫住了全場目光。總導演陽陽闡釋創作理念時説:“傳統非遺要在當代社會煥發生命力,必須找到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的節拍。《俏花鼓》在保留三百年曲牌韻味的同時,創新融入了現代音樂的節奏感,讓古老藝術既能喚醒記憶,也能打動年輕心靈。”

(《俏花鼓》攫住了全場目光 申興剛攝)
這場演出的成功,印證了一個文化傳播的真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不在於固守形態,而在於與時俱進的創新表達。一位年輕觀眾在現場&&:“原本以為花鼓戲是爺爺奶奶輩的愛好,沒想到可以這麼時尚、這麼有感染力。”
與之交相輝映的是綏寧苗族四月八姑娘節的非遺盛宴。阿苗千千——這位被譽為“湘西南苗歌名片”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帶領241名苗家姑娘以《苗家迎客歌》和《黃桑姑娘》將演出推向高潮。蘆笙悠揚,銀飾叮噹,姑娘們“蹲跳轉騰”的舞步既保留了苗族蘆笙舞的傳統語匯,又融入了現代舞蹈的舒展流暢。

(綏寧苗族四月八姑娘節的非遺盛宴 申興剛攝)
阿苗千千深情地説:“把苗歌從深山苗寨帶到湘超賽場,讓我看到了非遺活態傳承的更多可能性。當古老的蘆笙聲與當代球迷的吶喊聲交織共鳴,我真切感受到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強勁脈搏。”這場演出中,每一個舞步都承載着民族記憶,每一處細節都展現着文化創新的智慧。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表演者中不乏當地的學生、農民和手工業者,他們的參與讓非遺傳承真正回歸生活、回歸大眾。
物華天寶 舞動新篇:地域經濟的藝術表達
當中場表演《山水育橙·橙耀崀山》登場,新寧崀山臍橙的甜美與足球賽場的激情完成了詩意交融。這首作品不僅唱出了“中國臍橙第一縣”的産業自信,更藝術化地呈現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故事:從1952年移栽首批8株母樹,到如今年産量70萬噸、品牌價值突破60.29億元的“金色名片”,臍橙産業已成為邵陽農業經濟的支柱産業。

(中場表演《山水育橙·橙耀崀山》登場。 申興剛攝)
導演劉峰闡述創作思路時説:“我們要通過藝術語言,展現臍橙産業的全景畫卷。&&臍橙廊道的壯闊、智慧果園的科技感、精深加工的創新實踐,這些都是我們要傳遞的當代農業發展故事。”舞&上,手持金稻穗、身背竹簍的舞者,以優美的舞姿演繹着橙園豐收的景象,將“農旅融合”的發展理念昇華為可感知的視覺詩篇。這種藝術化的産業表達,讓觀眾在欣賞演出的同時,也對邵陽的現代農業發展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與此同時,《黃桑姑娘》中苗家姑娘身背的竹背簍,巧妙呼應着綏寧“中國竹子之鄉”的美譽。綏寧作為湘西南竹産業生態經濟區域中心,擁有80萬畝竹林,2024年竹産業綜合效益接近70億元。舞蹈中竹簍的搖曳,既是對綠色生態的禮讚,也是對“以竹代塑”産業轉型的藝術詮釋。這種將地域物産昇華為文化符號的表達方式,讓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相得益彰,展現出邵陽在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中的文化智慧。
文體交融 共鳴共生:從文化自覺到發展自信
這場湘超之夜的文藝展演,實現了從“文化搭&”到“文體共生”的深刻轉變。總導演陽陽道出了創作的核心邏輯:“我們打造的不僅是一台文藝節目,更是一幅‘文化全景圖’,目的是讓散落的文化符號在綠茵場上凝聚成完整的邵陽精魂。”

(《想見我就來邵東》呈現邵東産業亮點 申興剛攝)
體育賽事所具有的即時性和傳播力,為地方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平台。苗歌、花鼓戲、資江號子這些深藏湘西南的文化瑰寶,得以借助足球的流量,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單場帶動消費峰值達1.5億元,賽事專項游客達到89萬人次,省外游客佔比提升至25.3%,過夜停留時間延長至2.3天——這一組數據更印證了“湘超”作為文化傳播平台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這場演出構築了一個基於視聽體驗的“情感共同體”。當數萬邵陽人在綠茵場上聽到熟悉的資江水聲、花鼓調式、苗語歌聲時,那種由文化認同激發的自豪與感動,超越了競技比賽本身的意義。正如一位老球迷所説:“今夜,我不只為足球吶喊,更為我是邵陽人而深感驕傲。”這種情感的共鳴,不僅增強了市民的城市認同感,也為邵陽的文旅融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當終場哨聲響起,留在人們心中的不只是比分,更是《資江謠》中“童謠輕輕唱”的鄉愁記憶,《崀山臍橙香》裏的産業自信,《俏花鼓》中流淌的三百年非遺韻律,以及苗家迎客歌中“有朋自遠方來”的熱情洋溢。這場文體盛宴證明:一座城市,只有在發展中守護文脈,在創新中延續傳統,才能真正彰顯其獨特魅力。
資江水長流不息,如同邵陽的文化命脈綿延不絕;湘超聯賽激情澎湃,恰似城市的發展脈搏強勁有力。在這傳統與現代的交響中,邵陽不僅完成了一次精彩的文化展示,更以創新的實踐,為中國中小城市的特色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邵陽方案”。這是一次深刻的文化自覺,更是一次堅定發展自信的深情告白。(莫傑 吳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