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發布《新時代縣域經濟學——中國縣域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縣域興,則市域活、省域富、國家強。面對全球化逆流,新時代縣域經濟學正引領着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並展現出中國經濟廣闊的發展空間及強大的韌性活力,為全球南方國家面對共同挑戰、實現本國現代化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借鑒。
報告指出,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單元的縣域經濟,是中國超一半人口就業和生活品質提升的基礎和保障,同時承擔着擴大內需、暢通循環等重要宏觀經濟職能,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內需潛力持續釋放 縣域成消費新增長極
當前,我國有1866個縣和縣級市,覆蓋了全國近90%的國土面積,集聚了全國超50%的常住人口、近40%的經濟總量,這1866個縣級行政單位猶如1866&馬力不同、功能各異的發動機,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例如,江蘇昆山、江陰等縣級市2024年GDP穩居5000億元以上,與一些省會城市相當。可以説,縣域經濟在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方面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內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持續增強。新時代縣域經濟學強調,深入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充分釋放三四線城市、縣域及鄉村的消費潛力,是激發整體消費動能、拓展內需市場的關鍵抓手。
數據顯示,當前,中國仍有超過50%的人口生活在縣域,龐大的人口基數構築了堅實的內需基本盤。2023年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國比重達46.3%,且消費增速顯著高於大中型城市;諮詢公司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66%的個人消費增量將來自縣域市場。市場實踐已然印證這一趨勢——2025年在港交所上市的某新消費龍頭企業,將包括縣域在內的下沉市場作為核心主攻方向,其在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佔比已達57%。
創新驅動賦能轉型 新質生産力加速崛起
除了強勁的消費動能,縣域經濟的增量空間還源於創新活力的迸發與存量資産的激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城市發展室副主任黃金川指出,縣域經濟中民營經濟佔比高、市場機制靈活,具備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天然優勢,在探索産業轉型路徑、優化基層經濟治理模式、挖掘區域特色資源價值等方面展現出強勁活力,已然成為推動經濟創新的重要“試驗場”。
對此,報告強調,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縣域要立足於科技創新,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積極培育縣域新質生産力,加快形成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
如今,越來越多縣域依託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賽迪方略縣域經濟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縣域擁有22個國家級高新區、144個國家創新型縣(市)、58個國家知識産權強縣建設試點縣和示範縣,創建了356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32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部分縣域研發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如江蘇常熟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4.18%。高新技術産業已成為部分縣域的主要增長點,2024年浙江余姚、樂清、義烏和山東膠州等縣域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總産值比重已超過60%,均超過所在省份的平均水平。
産業集群建設的持續加碼,更讓縣域經濟的集聚效應不斷凸顯。賽迪方略發布的《2024中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及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累計評定的200個中小特色産業集群中,超四成(81個)分佈在縣域,多集中在製造領域。
例如,江西貴溪銅材産量佔全國比重超1/10,但銅材行業技術迭代快,當地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持續開展科技攻關,銅産業多項生産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銅基新材料産業集群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
“一縣一業”差異化發展 縣域從“末梢”變“引擎”
報告強調,各縣域立足差異與比較優勢,科學研判自身功能定位與主攻方向,運用系統思維,將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珍珠”——縣域特色産業有效串聯、協同整合,形成價值倍增的“項鏈”——區域産業集群或經濟帶,加強戰略引導、優化營商環境,為縣域乃至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持續的動力。
報告認為,沒有一模一樣且一成不變的發展方案,每個縣域都應從自身資源稟賦和需求出發制定發展政策。中國縣域正以資源稟賦為原點,繪製“一縣一業、一域一品”的差異化發展圖譜,以實踐破解“大城市病”難題,通過政策引導激活資源潛能、技術革命重塑産業形態、生態倫理重構發展認知,讓每一寸土地都能在高質量發展的坐標係中找到獨特方位。
新時代中國縣域經濟的發展證明,縣域並不僅僅是被動接受中心城市輻射的“末梢單元”,通過激活內生動力、重構要素配置、深挖本土稟賦,縣域能夠突破地理層級與經濟層級的雙重制約,從“被動受體”躍升為“主動引擎”,作為非中心城市亦可通過內生動力形成獨立增長極。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經濟總量的擴張,更在於其通過構建特色産業鏈、完善要素市場體系、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形成了完整經濟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