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擘畫了“十五五”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
“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
為實現上述目標,《建議》明確提出十二項任務,其中不少內容與民生建設息息相關,比如,要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房地産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議》還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費,擴大有效投資,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等。
可以看出,《建議》比過去更加重視民生建設,更加強調民生建設,把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這標誌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即在逐漸建成製造業大國、科技大國、農業大國、外貿大國的同時,也要逐步建成民生大國,紮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從經濟學原理角度來看,改革開放後,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推進工業化時期,往往較多側重通過投資和出口推動經濟增長。進入21世紀,我們發現原有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三個轉變,即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提出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全面現代化建設分兩步走,發展新質生産力等一系列指導思想,引導中國經濟持續快速高質量發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紮實推進。
黨的十七大召開至今已近二十年,中國經濟已經邁上了一個大&階,中國已實現工業化,在全球製造業生産的份額已佔到30%以上,遠超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擴大內需,特別是提振消費主要是居民消費,已成當務之急,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應突出消費這駕馬車,真正把消費放在第一位。目前,全世界共有三十多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都是以消費為主導推動經濟增長的,居民消費支出一般佔國內生産總值60%以上。我國預計在十年後基本實現現代化,而近幾年我國的居民消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都維持在40%左右(2023年為39.2%,2024年為39.9%),低於全球平均水平約二十個百分點,因此要加快向消費主導經濟增長轉型,這也是中國人消費升級換代的轉型。在此過程中,服務消費佔比將不斷提升,並逐步佔據優勢地位。這就必須加快提高居民消費率,使居民消費支出逐步提高到佔國內生産總值的50%左右或以上,為此,必須加快建設民生大國,包括逐步提高人民群眾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加大國民收入再分配力度,增加投資於人的支出。當前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普惠性保障水平,盡快改變許多農村居民養老金普遍偏低的狀況。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先後提出了民富優先、消費主導、加快發展服務業、農民工市民化、着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順應消費升級趨勢調結構促改革等政策建議,並作出充分的論證。這次又提出建設民生大國的系統性主張,同以前的觀點一脈相承且具新意,我認為是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值得重視和認真研究。
(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本文為作者在《民生大國: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國策》新書發布會上的發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