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消費市場發展如何、外賣騎手在縣城生活得怎麼樣?近日,中山大學移民與族群研究中心與南方報業南方社會發展智庫發布了《扎根小城,活力騎跡:粵港澳大灣區縣域騎手的新生活圖景》報告,呈現出縣城騎手“收入相對高、時間靈活”的特質,以及騎手勞動保障進展顯著。報告顯示,近八成縣域騎手日均在線8至9小時,騎手普遍認為工作“時間靈活、收入不錯”。更為重要的是,在縣城跑單能夠滿足騎手照顧家庭、享受生活等個性化需求。
一段時間以來,以縣城為代表的縣域經濟被視為基礎相對薄弱、年輕群體千方百計要“走出”的區域;騎手尤其是活躍在縣城接送單的騎手,也通常被貼上“依賴老家”“沒有出路”等偏見標籤。然而,這份以粵港澳大灣區縣域為對象的“縣城騎手報告”,卻給出一份有事實、接地氣、有説服力的答案——縣域經濟、縣城騎手,絕非一些人眼中滯後、無奈、“被困住”的代名詞。相反,如今的縣域經濟大有可為,在縣城的騎手也大有作為、大有所得。
不論是從工作時長、收入待遇、平衡工作和生活等維度看,這份報告所揭示出的,是縣城和騎手的“雙向奔赴”。這種雙向奔赴背後所蘊藏的,是近些年來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騎手就業觀念更新的現實。從縣域經濟角度説,隨着擴大縣域消費、推動平台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政策不斷深化落地,縣域産業布局和經濟發展正呈現服務升級、業態融合的新特點。不僅縣域消費市場旺盛,商超、特色餐飲等線上需求也激增。某種程度上,外賣騎手已從“大城市專屬”轉變為“縣域剛需”。而從騎手角度看,新一代騎手群體的就業觀念也已發生改變。與過去背井離鄉去大城市謀生活不同,如今的騎手更看重就業性價比、生活品質以及收入與生活的平衡。報告顯示,80%受訪者認為工作強度適中,“時間靈活、收入不錯”成為共識。這種選擇背後,是騎手就業觀念的理性回歸。
縣城有機會、騎手有意願,只是一個好的開頭。要想讓縣城消費“活絡”、騎手踏實留下,關鍵還得靠政策舉措激活、勞動保障落地。從這個意義來説,縣域經濟和騎手的雙向奔赴背後,涌動的是新業態高質量充分就業、新就業群體勞動權益保障的真切落地。
近年來,國家&&多項政策,既着眼於縣域經濟發展,也發力於騎手等新就業群體高質量充分就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的政策驅動下,互聯網平台克服現實難點,積極跟進響應,在激活縣域市場、提升騎手福利保障等方面展現出責任擔當。以騎手勞動職業保障為例,早在2021年,美團便開始探索為騎手繳納社保;2022年7月,平台開始試點“新職傷”(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2024年,平台就騎手繳納養老保險等社保形成初步試點方案。2025年10月,美團騎手養老保險補貼正式覆蓋全國,向全部騎手開放。類似關鍵福利的不斷探索、兜底保障,是平台用技術和責任促進就業公平、就業質量的生動體現。某種程度上,也“抹平”了大城市和縣城的就業機會、收入差距和生活質量。
縣城與騎手“雙向奔赴”,看似是調查報告捕捉的新現象,實則是縣域消費升級、經濟潛力釋放與騎手個體價值實現的同頻共振。相信隨着縣域經濟向新發展,就業環境不斷改善,平台保障持續優化,越來越多騎手,將能夠在“家門口”找到就業舞&、書寫人生精彩。(王哲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