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科創融合驅動特種食品産業加速發展
2025-11-19 記者 鄧婕 李思源 來源:經濟參考報

  “特種食品作為守護特殊人群健康的‘精準營養密碼’,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到國家戰略實施和人民健康福祉。”近日,在第一屆特種食品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任發政指出,我國特種食品産業已從過去的“跟跑”逐步實現“並跑”,在部分領域躋身前列。

  近年來,以藥食同源、海洋資源利用為代表的特種食品産業,正通過科技創新與産業融合加速發展。當前,這一領域市場規模正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已成為推動食品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

  深耕“藥食同源” 促千年智慧與現代科技融合

  青島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趙金山&&,特種食品産業作為食品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滿足特殊人群需求、應對特殊環境挑戰、推動食品科技進步等方面發揮着日益關鍵的作用。

  “當前,我國居民健康需求已轉向‘吃得健康’。”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昌大學食品科學與資源挖掘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謝明勇強調,在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病低齡化的背景下,功能食品成為連接膳食營養與慢病防控的關鍵載體。要發揮我國“食藥同源”優勢,推動傳統中醫藥理論與現代營養學相融合,為慢病防控提供中國方案。

  藥食同源歷史悠久,其研發與使用既關注普通人群的健康需求,也聚焦特定人群的特殊需求。近年來,科技創新讓傳統藥食同源材料煥發新生。葛根、羅漢果、酸棗仁等原料,通過現代加工技術被製成代餐、零食等多種形態,滿足快節奏生活需求。隨着發酵等生物技術的進一步應用,提升了藥食同源物質的生物利用程度和功能特性。

近日,以“融合創新·科技賦能·産業提質”為主題的第一屆特種食品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大會在山東青島舉辦。(主辦方供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孫寶國指出,根據藥食同源理念研發生産的藥食同用健康食品,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食品研發生産的熱點。

  “雖然藥食同源已成為大健康産業的‘黃金賽道’,但産業鏈各環節仍存在‘斷點’。”在瀋陽農業大學教授孫希雲看來,種植端與採購端信息不暢,加工端與市場端目標不一,科研端與産業端訴求差異,制約了産業效益的整體提升。

  “推動藥食同源産業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系統打通産業鏈關鍵堵點。”為此,孫希雲建議,一是産業發展過程中,需依託行業協會等平台,構建從種植到加工的“一體化”發展模式;二是信息層面,建立數據化信息平台,推動原料資源與供求信息能夠在種植端和生産端共享;三是加強科技支撐,科研工作需更注重服務於産品轉化落地。

  挖潛海洋資源 未來食品有望成為新增長極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為特種食品産業注入新動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薛長湖指出,海洋是蘊含優質蛋白和獨特生物活性物質的資源寶庫。以海洋水産品為例,“我們不僅要關注其作為優質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更要聚焦其特有的功能脂質、活性肽、多糖等成分在特殊膳食、臨床營養中的精準應用。”

  當前,産學研合作正在成為海洋資源開發的關鍵支撐。作為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青島擁有雄厚的食品産業基礎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匯聚了眾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力量,共同攻克特種食品關鍵技術。

  逢時(青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逢時科技”)作為海洋科技企業代表,在南極磷蝦等海洋資源轉化利用方面取得突破。記者了解到,該公司通過與中國海洋大學、青島農業大學、青島特種食品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堅—産業落地”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我們積極推動産學研合作,聯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磷蝦磷脂全價值鏈協同開發。”逢時科技董事長高以成&&,公司已布局高端海洋科技、生物醫藥等業務板塊,聚焦“磷脂穿透靶向遞送”技術方向,推動海洋功能食品創新,助推海洋科技服務於國民健康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金徵宇&&,新型資源的挖掘是推動産業升級和滿足多元化健康需求的重要方向。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探索海洋生物(如海參肽、褐藻多糖)等資源的應用潛力,不僅能夠開發出具有獨特營養價值和功能特性的新型食品,還可有效拓展食品産業的原料來源。

  孫寶國指出,未來食品發展趨勢呈現出顯著的多元化特徵,不僅在食材選擇、加工方式上不斷創新,更在食品的口感、營養搭配、健康功效等方面展現出多種可能性。

  “未來食品原料將更加豐富,不僅包括自然界野生食材,還有通過生物工程等技術生産的全新食材。儘管新型蛋白源可能會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但傳統食品仍將扮演重要角色。”孫寶國説。

  協同創新 構建“一體化”産業生態

  産學研協同創新是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意見》,強調“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有效促進食物新品種、新領域、新技術開發”,這為特種食品産業的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近年來,平台建設更高效助力科技成果轉化。青島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潘軍介紹,學校已搭建起10余個省部級創新平台,並牽頭建設特種食品營養與創制山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實施“理論+實踐”“校園+企業”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希望培養更多‘懂技術、善創新、接地氣’的複合型人才,為産業發展注入持久動能。”他説。

  謝明勇強調,政産學研融合是推動功能食品産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高校需加強基礎研究,為産業提供技術支撐;企業應發揮經營主體作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惠民産品;政府需完善政策引導,搭建協同創新平台。

  在構建全産業鏈協同發展方面,專家建議,一是要深化産學研合作,圍繞特殊環境營養需求等關鍵技術聯合攻關,讓更多科研成果走向生産一線。二是構建“一體化生態圈”,共同完善“技術研發—中試轉化—産業應用”鏈條,推動特種食品從實驗室向産業化延伸。三是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等方式,定向輸送既掌握前沿科技知識又熟悉産業實際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為特種食品産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專家&&,隨着“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深入實施,特種食品産業迎來新發展機遇。未來,通過深化産學研合作,加強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推動藥食同源産品創新,特種食品産業將為保障特殊人群營養健康、實現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