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畢馬威發布了2025年四季度《中國經濟觀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實際GDP同比增長5.2%,高於去年同期0.4個百分點,完成全年5%左右增長目標的進度良好。從四季度情況來看,經濟運行仍存在多方面支撐因素。畢馬威中國研究院經濟研究院院長蔡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四季度以投資為代表的內需表現有望迎來修復,在政策支持和産業轉型背景下,企業盈利將迎來進一步改善,多項積極因素有望延續至2026年。
“四季度對於中國經濟運行存在兩方面支撐因素。一是當前中美經貿緊張局勢緩和,對四季度外貿表現以及企業經營預期都有積極作用。二是為防範‘反內卷’對內需的壓制,近期宏觀政策對內需關注度回升。”蔡偉告訴記者,財政方面已完成5000億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同時新增5000億元地方債務額度支持項目建設及債務清償;貨幣政策也於近期重啟購債操作。在財政與貨幣政策協同發力下,四季度以投資為代表的內需表現有望迎來修復,全年5%左右的經濟增速目標有望順利實現。
在蔡偉看來,上述因素對2026年經濟運行仍有支撐。首先,我國外貿環境邊際改善。在全球財政和貨幣政策寬鬆預期下,外需有望維持一定韌性。預計新興經濟體需求擴張和我國高技術産品競爭優勢,將繼續支撐2026年出口穩健增長。其次,國內政策方面,“十五五”規劃建議稿明確指出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預計2026年積極的財政政策與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將繼續協同發力,為經濟平穩開局提供有力支撐。此外,服務消費、高技術製造業等經濟新動能也將加速崛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走強。
蔡偉同時預計,2026年企業盈利狀況有望進一步改善。他&&,“反內卷”政策將持續發力,而一系列穩增長、擴內需政策將與其形成合力,從供需兩端共同支撐PPI和工業企業利潤修復。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産業向“高質量競爭”轉型的背景下,高端製造與消費升級相關行業價格和盈利表現突出,體現産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的“雙輪驅動”效應。而隨着企業盈利逐步改善,企業會將更多資源投入研發與生産,形成“價格企穩-盈利修復-技術升級”的良性循環,進一步鞏固PPI和企業盈利改善基礎。
但與此同時,蔡偉也&&,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調整的關鍵期。隨着國內市場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競爭”,並加速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戰略,部分傳統行業正在經歷“落後産能出清、技術設備更新、業務模式重構”的過程,轉型陣痛預計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在此過程中,企業可能面臨市場需求放緩、環保成本上升、技術改造與創新投入增加等多重挑戰,從而導致企業營收增長承壓。與此同時,外部商業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較高。內外部因素疊加影響下,未來PPI和企業盈利的修復斜率不宜高估,預計呈現溫和回升走勢。
談及2026年市場重點關注的投資領域,蔡偉&&,結合“十五五”規劃建議稿,在高質量發展主題的要求下,未來政策發力將更多錨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業、新基建、投資於人和優質消費供給等領域,推動經濟新動能加速崛起。對於新興産業,建議稿提出着力打造新興支柱産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對於未來産業,要求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生物製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領域。上述新興行業或細分領域都可能成為2026年的重點發展項目,以借助其開拓市場規模,創造新經濟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