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身高日益成為家長關注的焦點,隨之而來的“生長貼”、配方奶粉等“助高”産品在電商平台和母嬰社群中流行,引發了大眾關於科學身高干預的討論。記者了解到,在螞蟻集團旗下AI健康應用AQ上,關於“兒童增高産品是否靠譜”的這類詢問日前明顯增多。
面對市場上層出不窮的産品,家長如何辨別真偽?兒童身高干預又該如何科學進行?為此,記者採訪了河南省兒童醫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醫師衛海燕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兒科主任醫師王波,請他們作出專業解答。
“終身高的影響因素眾多,是遺傳潛力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衛海燕分析説,遺傳因素通常佔據主要地位,約60%左右,但機制複雜。少部分為染色體疾病、單基因疾病導致的矮身材,但對絕大多數兒童來説,身高屬於多基因遺傳性狀。
衛海燕&&,如果父母未罹患嚴重疾病,他們身高的綜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孩子的終身高。臨床常用的遺傳靶身高計算公式,即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cm;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3)/2±5cm。“後面的‘±5cm’就是環境因素可以努力的空間。”她介紹説,環境因素包括營養、睡眠、運動、情緒、體質、宮內發育及出生體重、生後喂養方式等,影響孩子終身高的約40%。
“從中醫角度關注孩子的生長髮育問題,需始終圍繞‘整體觀’展開。”王波説,長高不是單一指標的提升,而是身體多系統協同作用的結果。首先要關注“先天精氣”,這是孩子生長的基礎;其次是“經絡暢通”,尤其是督脈、腎經等與生長相關的經絡;最後是“氣血循環速度”,氣血是促進生長的直接“能量來源”,其循環速度緩慢,日積月累就會造成孩子生長緩慢。
王波指出,睡眠和飲食是兩大外在關鍵因素。夜間是肝腎修復、精氣蓄積的黃金時段,長期熬夜會直接影響生長激素分泌與腎精儲備;飲食方面需遵循“脾胃為後天之本”的原則,若孩子脾胃虛弱、積食不化,即使攝入再多營養也難以轉化為身體所需的氣血。
助力孩子長高從來不是“單一方法立竿見影”,而是結合先天遺傳、後天養護,形成涵蓋飲食、睡眠、調理以及藥物輔助、氣血補充等在內的整體性解決方案,只有這樣才能讓兒童青少年的生長潛力充分發揮。
專家&&,所有身高干預措施都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別和體質進行個性化調整。隨着年齡增長,營養需求、睡眠時長和運動能力都會發生變化,進入青春期後,男孩通常比女孩需要更多能量和蛋白質。此外,孩子的當前體重、食欲和體能狀況是制定長高計劃的前提,而最重要的是將健康生活方式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使之成為快樂的習慣。
衛海燕給記者分享了一例臨床中遇到的真實案例,警示家長盲目使用“增高産品”可能帶來不良後果。一名7歲女孩因身高增長緩慢伴有畏寒、乏力等症狀,家長誤以為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嘗試各種“滋補型”增高産品,花費萬餘元後孩子症狀反而加重。最後在醫院檢查發現,孩子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服藥治療後病情逐漸好轉。“甲狀腺激素對兒童的生長和智力發育至關重要,甲減導致的生長遲緩一旦通過規範治療,身高會出現‘追趕性生長’。但若延誤治療,不僅身高受損,對神經系統的損害可能是部分不可逆的。”她説。
面對市場上形形色色的“助高”産品,螞蟻AQ給出了“市面上多數‘增高産品’效果有限,甚至存在風險。若孩子身高增長異常,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避免自行使用藥品或保健品”的建議。
同時,兩位專家也一致呼籲家長保持理性科學的態度。王波強調:“孩子長高沒有‘捷徑’,任何宣稱‘快速見效’的增高産品都需警惕。如果想通過中醫調理,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就診,通過專業中醫醫師,按階段性制定治療方案,並要有一定的起效期。”
更需要警惕的是,市場上已經陸續出現冒用專家名義進行虛假宣傳的侵權行為。王波坦言,目前已發現有商家在網絡平台以其名義推廣增高産品。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産生的治療效果也因人而異。“但這些産品宣稱‘適用於所有孩子’,甚至誇大説‘30天長高5厘米’,這既違背中醫理論,也存在極大安全隱患。”他的團隊已收集相關證據,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權益,並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違規産品。
專家&&,無論何種情況,保證均衡營養、充足睡眠和合理運動,都是對孩子身高和健康最有益的管理。家長應樹立科學理念,通過定期監測、合理預期和必要時的專業諮詢,讓孩子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避免踏入“拔苗助長”的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