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創新澎湃,一座面向東北亞的開放高地——江蘇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加速崛起。這裡不僅是中韓(鹽城)産業園的核心區,更成為長三角對接日韓、聯通全球的“經貿樞紐”。
從最初的首家韓資車企落戶到如今近千家韓企在鹽城扎根,從第一輛起亞“千里馬”走俏國內市場到每年數十萬輛“鹽城造”汽車駛向全球,從單一的汽車製造到形成“汽車、新能源、動力電池”三大産業集群……鹽城經開區以高水平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以創新驅動構建特色産業鏈,奮力打造全國一流開發區。
一匹“千里馬”激活一條産業鏈
走進江蘇悅達起亞第三工廠的焊裝車間,機械臂節奏齊整地揮舞,每55秒,就有一台白色車身精準下線。這座現代化工廠,是現代起亞全球産能最高的工廠之一,也是鹽城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時代見證。
時間回溯至2002年,第一輛“千里馬”轎車在鹽城經開區駛下生産線,標誌着東風悅達起亞正式在此落地生根。這匹“千里馬”不僅開啟了鹽城的汽車工業之路,更跑出了一條日益完善的産業鏈。
如今,經開區汽車産業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在江蘇摩比斯第三工廠,生産線上的發動機組裝、駕駛艙等成品部件,通過專用傳送裝置直接連接至悅達起亞的總裝線,實現零部件與整車的“零時差”配套。“這好比把廚房建在了餐廳隔壁,上菜速度自然快。”企業負責人形象地比喻。
更大的變革接踵而來。韓國SK集團投資45.4億美元建設的動力電池基地,成為産業鏈上的新引擎。SK項目負責人&&,他們看中的不僅是這裡的區位優勢,更是完整的産業生態。作為江蘇近年來最大的外資項目之一,該項目正為區域新能源産業注入強勁動力。
數據最有説服力。目前,鹽城經開區已集聚起亞、SK、摩比斯等韓企近千家,總投資超130億美元,對韓進出口年均增長20%以上。當地汽車産業採購配套率已達70%,形成了強大的産業協同效應。
産業協同效應也讓本土合作結出碩果。成立於2023年的中國一汽鹽城分公司,是一汽新能源汽車産業鏈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也是奔騰品牌的主生産基地。走進總裝車間,AGV無人搬運小車穿梭運轉,涂裝車身依次經過各條裝配線。“依託中國一汽70餘年造車積澱和鹽城完整的産業配套,我們現已具備年産7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生産能力。”公司副總經理呂昊介紹。
千億級汽車製造基地的藍圖正加速落地。今年11月,隨着江蘇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的2000輛汽車有序駛入滾裝輪“格羅陽光”號,該公司累計出口汽車突破50萬輛大關。此次出口的汽車涵蓋索奈、賽圖斯、獅鉑拓界、EV5等多款燃油及新能源車型,將銷往世界各地。自2018年11月首次出口銷售以來,公司加快實施“新能源+出口”戰略,産品通過陸路和海上,出口至俄羅斯、斯洛伐克、捷克、印度、越南等8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銷量穩居國內合資車企前三。
創新驅動 跑出發展“新賽道”
鹽城經開區的創新版圖上,一批“隱形冠軍”正悄然崛起。
在江蘇珩創納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實驗室裏,研發人員正對一批磷酸錳鐵鋰樣品進行檢測。這種看似普通的灰色粉末,是當前動力電池領域的“明星材料”,能顯著提升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三年前我們剛來時,這裡還是一片空地。”公司CEO林芝青回憶,“如今已建成萬噸級産能,産品供不應求。”更讓她自豪的是,企業擁有全球核心專利布局,是行業內極少數實現規模化量産的企業。從2022年一期項目“當年註冊、當年建設、當年投産”,到2024年産銷增長5倍,珩創納米用三年時間完成了令人矚目的跨越。

工作人員在位於中韓(鹽城)産業園的江蘇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生産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不遠處,全球光伏行業單體規模最大的組件生産基地——通威太陽能鹽城基地,從開工到首件産品下線僅用時145天,創下行業內百億級投資項目的最快紀錄。
“我們採用‘科技+産業’融合模式,構建綠色高效的生産體系。”副總經理翟緒錦&&,這裡不僅是製造基地,更是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的示範平台。
創新要素在這裡加速集聚。目前,鹽城經開區已落戶通威、天合、阿特斯等一批光伏龍頭企業,集聚産業鏈配套企業近100家。全區晶硅光伏電池、組件産能分別達到50GW、63GW,獲評中國光伏智能製造示範基地。
令人振奮的是,一批高能級創新平台相繼落地。全省江北首家引入工信部賽迪科創中心,長三角首家韓國科創中心今年3月投入運行,為産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智慧動力。
服務賦能 培育投資創業熱土
自2017年12月中韓(鹽城)産業園獲國務院批復設立以來,鹽城經開區的發展步入快車道。七年來,這裡已集聚380多家外資企業、15家世界500強,實際利用外資超80億美元。悅達起亞累計産銷汽車超660萬輛;佛吉亞鹽城公司正打造蘇北首家“燈塔工廠”;成功舉辦多屆中韓經貿合作交流活動,新一輪中韓經貿合作即將啟幕——鹽城經開區用持續深化的開放實踐,不斷豐富“雙向奔赴”的內涵。
産業要扎根,生態是關鍵。“這裡是一個服務到讓你‘感動’的地方。”寬泛科技董事長徐浩説出企業家的心聲。一次用工難題的快速響應讓他印象深刻:“當天下午反映,人社部門立即上門,一週內徹底解決。”
“企業吹哨、幹部報到”的響應機制,成為鹽城經開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真實寫照。
高效服務背後是系統化制度創新。經開區創新打造“經心辦·我來辦”政務服務品牌,52項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部實現“不見面”辦理,優化營商環境舉措入選全省國際合作園區發展案例;園區率先推行的“分階段辦理施工許可”,項目開工時間平均提前45天以上,為企業發展搶出寶貴“時間窗口”。
“凡是涉及企業切身利益的事情,一點都不能差、差一點都不行。”鹽城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顧明東如是説。
制度創新還在持續深化:法潤企業服務中心為企業精準護航;“1+6+N”基金體系加快構建,總規模10億元的區高質量一期産業投資母基金已完成設立並正式運營。多項舉措同頻共振、相互賦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鑄就吸引全球資本的“強磁場”。
優化服務是基礎,留住人心才是根本。走進中韓(鹽城)産業園未來科技城的1992人才會客廳,這個集學習、展示、交流、休閒於一體的多功能空間,已成為區域引才聚才的“溫馨港灣”。今年以來,該區已申報國家級人才項目69個,兌現各類人才補貼8000多萬元,自主培育高技能人才近1000人。
立足對韓合作優勢,韓風國際文化名城建設全面推進,鳳依湖公園、中韓文化客廳、國際街區等功能載體相繼建成,不斷完善的城市功能、日益豐富的服務業態,讓在這裡常年工作生活的1萬多名韓國友人找到了“家”的歸屬感。
11月21日,中韓(鹽城)産業園經貿合作交流會即將召開,這為深化兩地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機,也打開了攜手共贏的新機遇。鹽城經開區正以創新驅動發展,以服務滋養生態。在這片開放的熱土上,産業與城市共融、合作與共贏同行的故事,正在書寫新的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