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甘肅安寧:數字檢察賦能“綠色稅收”
2025-11-19 作者:許麗蓉 來源:經濟參考報

  環境保護稅是“綠色稅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準徵收與有效監管,不僅是拓寬財政收入渠道的需要,更是激活稅收杠桿、引導企業綠色轉型、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命題。然而,新稅種在落地過程中,難免面臨徵管盲區與協同難題。近日,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人民檢察院通過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的成功實踐,為破解建設工程領域揚塵環境保護稅的漏徵漏繳難題,提供了“數字賦能、協同共治”的有效範本。

  今年2月,在與生態環境部門例行工作溝通中,該院檢察官捕捉到一個信息:環保稅在建設工程揚塵等流動性強、監管難度大的領域,可能存在徵管漏洞。面對可能造成的國有財産流失與稅收調節政策失靈的風險,該院決定轉變思路,向科技借力。

  突破口正是一款名為“建設工程揚塵污染漏繳環境保護稅公益訴訟監督模型”的大數據應用。該模型打通了住建、生態環境、稅務等部門的業務數據系統,將全區近兩年的建築工地動態管理&賬與環保稅實際入庫信息進行智能比對分析。很快,模型迅速發出預警,精準篩選出60余條未按規定申報繳納揚塵環保稅的有效線索,使監督工作從“普遍撒網”轉向“精準出擊”。

  線索清晰後,複雜的職責關係和協同治理成為推進案件的關鍵難點,且環境保護稅徵管涉及多個行政部門,徵管鏈條長,各機關對主體責任認識不一,協作機制尚待完善,任何一個環節銜接不暢都可能導致稅款流失。為此,該院組織召開圓桌會議,並向相關行政單位通報了檢察機關調查核實情況。各單位代表結合各自監管職責、企業服務與監管履職難點進行務實溝通。檢察官現場釋法説理,依據《環境保護稅法》及相關配套規定,明確指出建築工程揚塵屬於應稅大氣污染物,應按照一般性粉塵徵收環境保護稅,有效統一了各方認識,為後續協同履職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2025年3月4日,該院向負有主要監管職責的行政機關發出檢察建議。考量涉稅主體分散、部門協作機制待完善的實際情況,提出了“追繳+排查+建制”的組合拳:一方面,立即依法啟動對已發現漏繳企業的稅款追繳程序;另一方面,要求在全區範圍內開展同類問題全面排查,着力推動建立“稅務徵管、環保監測、住建協助、企業申報”的常態化、制度化徵管協作機制,從根源上堵塞監管漏洞。

  檢察建議發出後,相關行政部門積極響應,及時開展核實整改,輔導納稅人補辦申報、繳納稅款,並在全區範圍內開展施工揚塵環保稅徵管自查自糾,取得顯著進展。截至目前,已完成補申報施工揚塵環保稅項目38個,對涉案19戶納稅主體共徵收環境保護稅22.54萬元,對清查發現的20條問題數據已按程序全面啟動清繳。全區建築工地環保稅徵收已實現了從“被動失管”到“系統治理”的轉變。

  為保障監督效果落到實處,該院近期對整改情況開展了“回頭看”跟蹤監督。經核查,涉案稅款已全部足額入庫,相關部門間的信息共享機制已初步建立,納稅輔導流程也得到優化。這一實踐,成功實現了從個案辦理到類案監督、從解決具體問題到推動行業治理的跨越,生動詮釋了“數字檢察”戰略提升法律監督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的巨大潛力。

  環境保護稅作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的重要財稅杠桿,在激勵企業節能減排、引導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此案的成功辦理,其價值不僅在於追回了數十萬元的稅款,更在於它通過數字技術重構了監管流程,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協同治理模式,為“綠色稅制”真正發揮其經濟調節與環境治理的雙重效能提供了堅實的司法保障。下一步,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人民檢察院將繼續深化數字檢察應用,在更廣闊的領域為護航區域綠色發展貢獻檢察力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