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怡和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産按摩椅的創新型企業,擁有130多項發明專利。不久前,公司提交專利權質押登記申請,成功從中國銀行福安支行貸款1000萬元。“可以用發明專利質押貸款,無需實物抵押或擔保,效率很快。”公司副總經理郭光鋒介紹。
擁有核心專利技術,卻因沒有廠房設備等“重資産”而無法貸款,這是許多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的困惑。如何讓躺在實驗室的“沉睡”專利,成為驅動産業升級的動力?對此,福建省力推知識産權質押融資,通過拓寬質押物範圍、優化服務模式,讓企業的專利、數據資産成為融資的“硬通貨”,有效破解創新型企業的融資困境。
福建易太食品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研發和製造速凍食品的企業。公司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資金短缺困境。憑藉公司在速凍食品加工設備領域的發明專利,前不久,當地郵儲銀行通過科創信用貸款和專利質押貸款組合模式,為企業成功發放貸款1000萬元。
福建省福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芯片研發設計、生産和銷售的公司。根據公司在集成電路設計領域的發明專利,福建海峽銀行為其提供500萬元的質押貸款。
知識産權要“活”起來,絕非單一環節的突破,而是需要政策、金融、服務的“合力突圍”。為了促進知識産權成果轉化運用,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建立健全知識産權評估、登記、流轉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平台,聯合金融部門高頻次舉辦信貸政策宣講會和銀企融資對接會,有效破解了過去“銀行看不懂專利、企業找不到資金”的信息壁壘。
福建各地紛紛創新機制,推動“知産”變“資産”。在泉州,當地綜合考量企業區域分佈、産業領域、專利數量、榮譽資質、硬科技指數、專利質押等因素,為企業與金融機構提供直觀、有效的決策參考,助力雙方精準對接。今年上半年以來,泉州市知識産權質押貸款新增3.99億元,同比增幅達234.57%,越來越多企業的“知産”正加速變成發展“資産”。
在福州高新區,針對科技型企業密集的特點,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聯合中國銀行等金融部門創新金融産品,推出“高新知融貸”專項産品,園區企業經園區評估系統測算知識産權質押額度後,最高可獲得貸款1000萬元。
“看重企業的創新發展潛力,而非只看營收規模。”中國銀行福州高新區支行行長張宇舉例説,一家年營收200萬元的科技企業,憑藉3項發明專利,成功獲得300萬元貸款,用於技術産業化。截至目前,“高新知融貸”産品已助力多家企業突破資金瓶頸。
“從‘紙專利’到‘金疙瘩’,知識産權成為融資‘新鑰匙’。”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説,福建將持續加大知識産權轉化運用力度,鼓勵銀行機構加強金融科技支撐,進一步暢通轉化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