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吉林省在中西部糧食主産區打造綠色玉米、水稻生産基地。從保護黑土地到實施稻漁綜合種養,再到鮮食玉米、綠色大米等食品加工,各地形成黑土地可持續利用、生態循環和“糧頭食尾”的現代化大農業,打造黑土地上的“綠色糧倉”。
今年,吉林各地許多種糧農民收穫比往年更高的産量,這既得益於松遼平原間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更離不開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的科學探索。吉林因地制宜實施東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質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黑土地保護路徑,推廣應用“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等10大黑土地保護模式,全省保護性耕作面積超4000萬畝,基本實現適宜區域全覆蓋。
“十四五”期間,吉林省耕地平均耕層厚度增厚0.68厘米,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每公斤提升1.44克,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在梨樹縣的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産基地裏,厚厚的秸稈像是給大地蓋上了一層被子。種糧大戶楊青魁説,今年部分地塊偏旱,有了秸稈覆蓋,相當於增加了一場40毫米的降水,玉米抗旱性明顯增強。如今,這個覆蓋17個鄉鎮的200余個村、8萬餘戶農戶的玉米生産基地,實現年産玉米超過10億斤。
造良田,推良技。吉林省各地産糧大縣正積極擴大綠色玉米、水稻、花生等糧油作物種植,全省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20余個,覆蓋400余萬畝耕地。
在德惠市岔路口鎮的萬畝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內,長義家庭農場負責人李長義説,稻田為魚、蟹提供棲息地,它們的排泄物又成為天然肥料,農藥和化肥使用量逐年減少。通過稻漁綜合種養,種出了符合國家標準的綠色水稻,高品質的大米供不應求。
從蟹田米、蝦田米,到綠色大米、有機大米……岔路口鎮大米最高賣到十幾元一斤,帶動上百戶稻農增收。如今,德惠市稻漁綜合種養發展10余萬畝,覆蓋當地14個鄉鎮。
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吉林省引導農業經營主體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統籌利用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政策,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綠色理念正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産力。
四平市明飛全民種植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發酵了3000立方米糞肥。“每公頃土地施用20立方米糞肥,化肥少用700斤的同時,還能增産2000斤玉米,種糧效益明顯提高。”當地合作社理事長劉愛明説。
稻蟹綜合種養、糞肥還田等模式的推廣,改變了傳統農業的單一面貌,開啟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據介紹,吉林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超過80%,化肥施用量比十年前減少10余萬噸,中西部糧食主産區開展稻漁綜合種養超百萬畝。
在位於公主嶺市的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項目經理王小敏説,4條生産線,每天最大産能可達30萬袋,每年有超過1億穗玉米從這裡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
綠色生産理念正不斷助力産業鏈條延伸,推動糧食産業走向現代化大農業的同時,通過聯農帶農促進農民增收。
在吉林省榆樹市大坡鎮,吉林省金裕米業有限公司的“稻花香2號”綠色水稻經過除雜、磨米、色選等工序被加工成大米。“我們與150余戶稻農合作,年加工綠色水稻4000噸。”企業負責人崔玉清説。
綠色農業激發發展新動能。松原市打造120萬畝的“查幹湖大米生態群落保護區”,15家大米加工企業組成“聯盟”,帶動上千戶稻農走上品牌化經營之路;四平市正開展萬畝高蛋白玉米産業化示範,探索玉米産業全産業鏈增收的新模式……
如今,吉林以玉米、水稻等優勢特色産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和食品細加工。其中,吉林鮮食玉米産業從無到有,實現年銷售達30億穗,遠銷世界20余個國家和地區。吉林中高端大米産量由十年前的9億斤增加到26億斤。全省規上工業企業中40%為農産品加工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