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區GDP、固定資産投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1.1%、9.1%、9.4%,略高於全國增速水平——這是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民生答卷;
庫區幹流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森林覆蓋率突破50%,消落區保留保護面積突破70%,水土流失面積減少5700平方千米——這是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生態答卷;
實施滑坡、崩塌和危岩體、塌岸工程治理524處,塌岸防護198千米,高切坡治理328處、除險加固1617處,避險搬遷9.2萬人,為14.8萬人解除了地質災害威脅,實現了2003年蓄水以來地質災害“零傷亡”目標——這是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的安全答卷;
…………
2011年,三峽後續工作規劃開始實施,15年來,三峽後續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1238億元資金已全部安排,實施項目7561個,預計到今年底全面完成規劃目標任務。一個個項目落地生根,化作移民安穩致富的堅實階梯,成為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勁引擎,更築牢了地質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屏障。
站在湖北秭歸縣茅坪鎮銀杏沱村銀杏花園小區門口遠眺,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薄霧輕拂着靜謐的長江。剛從望江公園跳完廣場舞的陳明煥阿姨,説起小區這兩年的變化,臉上滿是笑意:“加裝了電梯,花草樹木修整得錯落有致,水泥路換成了平整的柏油路,健身器材也添了新的,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改造後的銀杏花園小區(秭歸縣水利和湖泊局供圖)
“銀杏花園小區是三峽移民集中安置區,由於建設較早,基礎設施較為薄弱。”秭歸縣水利和湖泊局局長鄭平介紹,“2023年年底,由三峽後續專項資金全額補助,總投資5000多萬元的銀杏沱、松樹坳、長嶺三個村美麗鄉村工程開工建設,銀杏花園小區改造是其中重要一環。”
從“搬得出”到“住得好”,承載着庫區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15年來,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對庫區324個城鎮移民小區實施綜合幫扶,對968個農村移民安置區開展精準幫扶。城鎮移民小區道路路網完善率、自來水覆蓋率、供電容量達標率均實現100%;農村移民安置區道路硬化率達93.2%,供水保證率達90.8%、供電容量達標率達97.1%。移民群眾的居住環境持續改善,生活品質穩步提升,幸福感在家門口升級。
“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目前庫區已培育形成了柑橘、茶葉、脆李等一批特色農業品牌,扶持了一批生態工業園和重點景區建設,累計新增就業崗位94.1萬個。”水利部三峽工程管理司司長阮利民介紹。
走進重慶巫山縣曲尺鄉的柑園村,漫山遍野的脆李樹鬱鬱蔥蔥。“全村現有脆李種植面積4600畝,全部達到豐産期,今年銷售額突破1億元,脆李就是村裏的‘金果果’!”柑園村黨支部書記蔡萍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我們還借助李花節、採摘節、農業現場會等活動,打響鄉村旅游品牌,實現農旅融合,讓村民實實在在享受到産業發展的紅利。”
重慶市、縣兩級先後實施三峽後續項目26個,累計投入資金2.59億元,幫助曲尺鄉特色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升級,建成産業道路、灌溉水網、交易市場、數字果園和運輸碼頭等一批關鍵設施,為巫山脆李産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十四五”期間,湖北省共實施惠及移民群眾民生項目73個、投入三峽後續專項資金16.82億元,支持庫區旅游、柑橘、茶葉等優勢特色産業優化升級。
依託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有力支持,庫區移民憑藉特色産業闖出了致富路,收穫了“穩穩的幸福”。2024年,三峽庫區農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萬元,是2010年的4.19倍,年均增長10.5%;城鎮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萬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長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