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一根山藥”如何撬動30億産業?——解碼溫縣鐵棍山藥的“出圈”密碼
2025-11-13 來源:經濟參考網

在“購物高峰”時“一棍難求”,曾被農業農村部連年列入全國“土特産”推介名錄,被拼多多家鄉好物節賦予“養生頂流網紅”……在壚土地呼吸、延伸、膨壯的溫縣鐵棍山藥,如何從藏在深閨的地方特産,“闖”出全鏈發展的産業新篇?如何從藥食同源的養生佳品,“煉”就全産業鏈産值達30億的示範樣板?

“十年輪作”與“三標認證”裏,是一塊土地的品質革命。

鐵棍山藥自古以來便享有“神仙之食”美譽,它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斬獲金獎,如今又在電商平台“霸榜”熱銷。

它的盛譽為何如此經久?答案藏在溫縣獨特的壚土地裏。

據《溫縣誌》和《農學叢書》的記載,溫縣有近3000年的鐵棍山藥種植和加工歷史。這裡土壤富含礦物質,孕育的鐵棍山藥富含18種氨基酸、10余種微量元素。

然而,真正的挑戰在於種植。“一年種鐵棍,十年無地力”。這句農諺道出鐵棍山藥的生存法則——同一塊土地需間隔十年才能再次種植。

圖為農戶在冷庫整理鐵棍山藥。徐宏星 攝

“種一季歇十年,土地需要存儲能量。”該縣祥雲鎮農戶崔垚森種了近20年的鐵棍山藥。11月12日,在位於該鎮南賈村的鐵棍山藥採挖現場,他邊忙活邊説,“鐵棍山藥生長周期有200多天,根莖深扎土地1米多深,雖然現在機械開溝、開槽省了很多力,但搭架、細刨仍需人工。”

十年守候、七月耕作、一米深挖、人工收穫……每根山藥都凝結着農人的耐心與智慧。

    圖為新鮮鐵棍山藥出土。徐宏星 攝

如此苛刻的種植條件,曾讓鐵棍山藥瀕臨絕種。千百年來,溫縣農民在好年頭成片種植、災年景空地留種,毫不惜力地耕作、默默無私地傳承,讓鐵棍山藥生生不息。

新時代的營養健康浪潮中,溫縣鐵棍山藥迎來了産業蝶變。從傳統種植到科技賦能,這條高質量發展之路走得堅定而踏實。

“溫鐵山藥2號”的培育成功,既保證了道地藥性,又實現穩産增産;深加工産品的開發,讓山藥從單一的食材變身為多元化的健康食品。

“十統一”標準化種植體系的建立,讓千年農藝有了現代標準;“麥藥輪作”模式的創新,破解了土地休耕的千年難題。

更令人矚目的是“三標一品”的品質認證: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標誌、生態原産地保護産品,這些金字招牌讓鐵棍山藥在全國市場獨樹一幟。

如今,當消費者掃碼溯源時,看到的不僅是一根鐵棍山藥的成長歷程,更是一個千年農耕文明與現代品質標準的完美融合。

“七十二變”與“百億集群”間,是一根山藥的産業裂變。

“七十二變”,是鐵棍山藥生産加工的萬千形態;“百億集群”,則是其業鏈發展的多元通途。

溫縣鐵棍山藥,憑藉“72變”神通、“360度”營養、“10分”好評,正加速向百億級産業集群邁進。

清洗、切片、烘乾、研磨……在位於溫縣的懷山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車間,一根根鐵棍山藥經過多道工序變成了山藥粉。

“山藥變成粉只是完成‘變形’的第一步,再通過烘、拉、蒸、烤等30多道工藝,它還能變成很多休閒食品。”該公司董事長康明軒説。

在食品深加工科技的加持下,鐵棍山藥有了“72變”的神通。融入陳皮,做成含片,可健脾胃;加入燕麥,做成餅乾,變成茶點;兌麥芯粉,製成素面,營養豐富……小小山藥跨界變身,撬動健康産業藍海。

其“360度”全營養特質——健脾、補肺、益腎、養胃,更賦予産品核心競爭力。消費者以10分好評稱讚它:“不屈不彎,來自土地的靈丹;毛須銹斑,孕育如玉的內涵。”

    圖為直播銷售鐵棍山藥。徐宏星 攝

疊加線上線下全渠道銷售,讓産品從商超火到直播間,年銷售額持續突破新高。而溫縣並未滿足於此,着眼於産業鏈的長遠發展,加速推進百億級産業版圖。

在突破種源壁壘上,建成全國最大山藥種質資源圃,年繁育10萬株脫毒種苗,新品研發領跑行業;在構建基地矩陣上,通過“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建成22個標準化基地,帶動萬畝種植;在打造企業艦隊上,培育市級以上17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1個中華老字號,24個綠色食品認證産品;在優化三産融合上,建設懷藥博物館、研學基地,開發藥膳文旅路線,年接待游客超50萬人次;在進行全球布局上,産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深加工産品達60余種,跨境電商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增長態勢。

目前,溫縣已形成“種植-加工-研發-商貿”的完整産業鏈,集聚868家合作社、696家相關企業,産業鏈年産值30億元。

“千萬流量”與“數字生態”中,是一場農業的智慧躍遷。

當鐵棍山藥遇上數字基因,一場從“泥土芬芳”到“雲端密碼”的産業革命悄然爆發。

“我們直播間高峰時在線6萬人,4小時場內觀眾總數達60萬人,下單6000多筆。”溫縣鐵棍山藥電商主播賀貫全説。

賀貫全是一名“90後”,在抖音平台上進行“鐵棍山藥”帶貨直播,憑藉着生動又貼地氣的推介方式,迅速成長為百萬粉絲的“網紅”。

溫縣用流量重寫銷售規則、用數據重構種植邏輯,讓這根深扎黃土的古老作物,在數字土壤中萌發出新芽。

溫縣智慧農業指揮中心,大屏上跳動着全縣3.2萬畝鐵棍山藥的“生命體徵”——土壤墑情監測數據定時更新,氣象預警模型提前72小時預測。

這種“數字種地”新模式,讓畝均增産10%,藥農收入提升15%。“過去看黃歷選種地日子,現在看手機定種植方案。”種植大戶趙炎軍展示着手機屏幕,系統根據他的地塊歷史數據,精準推送“麥藥輪作”時間表和有機肥配方。

    圖為物流運輸鐵棍山藥。徐宏星 攝

這種變革背後,是溫縣搭建的農業物聯網體系——全縣布設的19個氣象觀測站,5個土壤水分站,2個農業小氣候站,1個作物觀測站,讓鐵棍山藥種植從“靠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

從“直播間”到“雲倉儲革命”,是一條供應鏈的智能升級。

該縣創新“村集體+農戶+市場營銷”模式,由村集體籌資600余萬元建設山藥交易市場,吸引入住農戶100余家,實現人均收入4.3萬元,村集體增收100余萬元。

該縣創新電商“産供銷”+“倉儲配”一體化發展模式,年實現懷藥電商銷售額10億元,被河南省商務廳評為省級完善縣域特色優勢農産品供應鏈示範縣。

溫縣構建的“數字山藥生態圈”已接入金融、文旅、科研等多維場景:購買鐵棍山藥及加工産品可獲“懷藥康養體驗游”,種植戶憑電子合同等能申請“山藥貸”,科研機構通過數據共享平台獲取育種樣本……

曾經“一棍難求”,而今“一鍵通達”。

當這根千年鐵棍山藥乘雲而上時,它攜帶的不只是壚土地的饋贈,更是一個農業強縣向數字文明躍遷的密碼。從《農學叢書》裏的“藥食同源”,到直播間裏的“3、2、1上鏈結”,鐵棍山藥的故事,永遠在生長。(華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