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大力提振消費、釋放體育等消費潛力。從健康中國戰略到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不斷高漲的健身健康需求推動體育消費蓬勃發展,並呈現快速增長之勢。《“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體育産業總規模預計達到5萬億元,其中居民體育消費總規模超過2.8萬億元。目前,體育消費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和擴大總體消費的重要抓手和重點領域,推動體育消費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拓展、向縣城鄉村下沉,對穩經濟、穩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體育消費市場發展迅速
體育消費主要分為體育用品消費、健身休閒消費、體育觀賽消費、體育教育培訓消費、體育旅游消費、體育文化消費等多種形式。目前,我國體育消費市場呈現出需求多樣、供給豐富、業態融合發展迅猛等明顯特徵。
一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引領體育消費需求多樣性發展。休閒健身、體育賽事、戶外運動、體育旅游、運動康養等成為居民體育消費的熱點,帶動健身器材規模顯著擴張、球類用品消費持續增長、運動地材行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其中,足球、籃球等職業比賽異常火爆,一票難求;路跑、馬拉松等全民賽事持續火熱,參與熱情高漲;隨着冰雪運動的興起,全國冰雪場地數量快速攀升;登高攀岩、低空飛行等小眾項目熱點頻出,體育産品及服務性消費市場空間被大大激活。
二是,國家産業消費政策的引導扶持,推動體育消費市場供給升級、破圈發展。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全國體育場地共計484.17萬個,人均場地面積3平方米。其中,田徑場地達到20.93萬個,游泳場地達到3.97萬個,球類運動場地達到303.62萬個,廣泛遍佈全國,滿足了各類球迷和運動愛好者的需求。此外,中國體育用品出口增速也交出6.77%的答卷,全年出口額達283.96億美元,展現了“中國製造”的韌性。這些數據充分説明我國體育消費産業供給側優化取得明顯成效,體育消費市場增長活躍。
三是,體育消費與其他消費業態的融合更加緊密,跨界融合衍生出眾多“體育+”的新業態、新模式。體育消費與文化、社交、健康、科技、旅游、娛樂等多産業融合發展為“泛體育”産業。“以賽興城”“跟着賽事去旅行”的“體育+旅游”帶動城市新消費,體育消費“數字+”“體育+”相互融合,加速體育消費産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線上健身、智能體育裝備、電競消費領域發展迅猛,智慧場館、智能體育公園等沉浸式、體驗式、互動式體育消費應用場景加快推廣,促進體育消費形態和渠道多元化發展。
我國體育消費市場大有可為,消費潛能有待進一步激發。當前,優質體育産品和服務供給仍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部分地區運動場館爆滿,預約難、搶票難、中簽難成為體育迷的共同話題;各類熱門賽事長期“供不應求”,馬拉松、徒步、攀岩等項目現有存量資源不足,競賽表演活動增加值佔體育産業增加值的比重偏低。
同時,我國體育消費細分市場仍有巨大增長潛力,促進小眾化個性化、女性及兒童、老年人體育消費市場發展亟需完善配套措施。從收入細分領域來看,近年來中高端商品和新興體育服務消費發展較快,包括潛水、越野、馬術、賽車、沖浪、低空飛行等新興小眾化個性化體育運動項目蘊藏着巨大的消費潛力,為了防止這些消費外流,相對應的産品、服務、基礎設施及人才儲備需要加快跟進。從人口細分領域來看,老齡化趨勢下老年人體育用品消費及運動康養消費等需要加強科學引導,尤其是對智能化體育消費、適老化體育健身活動消費等方面服務輸出要加以改進和規範,女性及兒童體育運動熱潮帶來的體育消費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
多措並舉培育體育産業新增長點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找準進一步激發體育消費潛力的突破口,培育體育産業新增長點,不斷滿足市場多樣化、多元化需求,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積極探索和培育體育消費新業態、新領域、新場景,挖掘細分市場潛力,拓寬體育消費邊界。聚焦消費引領性強的重點領域,重點培育健身休閒、競賽表演、場館服務、體育經紀、體育培訓等新業態,推進發展冰雪、水上、航空、山地等戶外運動項目;滿足銀發市場、女性及兒童體育消費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注重打造特色消費、培育知名品牌。同時,促進“體育+”深度融合,加強體文、體旅、體創等聯動發展,通過“體育搭&、經濟唱戲”,突出體育産業關聯廣的特性,為促進國內消費提供新動能。
二是,着力抓好體育賽事、發展賽事經濟。體育賽事是體育産業的核心和引擎,是城市形象的新名片和經濟增長新動力。加大優質賽事供給,打造一批觀賞性強、參與性高的賽事,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級各類賽事,發揮職業聯賽的引領作用,培育具有較高知名度的賽事品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參賽、觀賽需求,讓體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增強賽事價值、釋放賽事效益。
三是,進一步激活市場要素,促進體育消費提質升級。充分發揮科技、資本、人才、數據等核心要素在體育産業創新發展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強科技創新引領,大力發展智能體育裝備,推動智慧體育場館、智能體育公園等智慧化體育場地設施建設,提升科學健身智慧化水平,支持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體育領域的創新運用,打造智能健身場景,加快相關産品開發。
四是,加快完善體育消費環境和居民消費氛圍。優化居民體育活動場館體驗,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活動,豐富節假日體育活動供給,大力挖掘縣域、鄉村居民的消費潛力;完善優惠政策,加大體育消費券發放力度,培養居民養成體育建設和消費習慣。同時,做好體育宣傳,優化重大體育信息發布機制,多途徑為居民提供體育活動、場館等信息諮詢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
(作者係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湖北省委黨校經濟學與經濟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