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發布了《服務轉型金融的中國高碳行業減碳基準路徑研究(第一階段成果)》。該報告旨在為評估我國企業低碳轉型計劃的科學性和先進性提供符合中國情況的“基準”和“標尺”。
“雙碳”目標下,轉型金融正逐漸成為推動實體經濟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當前,國家和地方層面正在積極推進轉型金融標準的制定和試點應用工作。根據《G20轉型金融框架》和我國央行與地方轉型金融標準的要求,企業獲得轉型金融支持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制定包含時間表、路線圖及減排目標的轉型計劃。然而,目前多數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機構在評估企業轉型計劃科學性、先進性和與宏觀目標的一致性方面,仍缺乏足夠的能力或權威依據。如果缺乏對轉型計劃的評估基準,轉型金融就可能面臨支持“假轉型”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北京綠金院”)正式發布《服務轉型金融的中國高碳行業減碳基準路徑研究(第一階段成果)》(以下簡稱“報告”) 。本報告是北京綠金院針對中國高碳行業減碳基準路徑研究的第一階段成果,系統展示了“雙碳”背景下我國電力、鋼鐵、水泥、化工、有色、玻璃六大高碳行業在2020-2060年間的基準減碳路徑,以期為金融機構和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企業轉型計劃提供參考依據。
“轉型金融是綠色與可持續金融未來發展的最重要突破口和業務增長點。科學評估企業轉型計劃是提供高質量轉型金融服務的重要基礎。北京綠金院提供的‘轉型基準路徑’將為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機構評估企業轉型計劃提供重要依據。”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商銀行高級專家殷紅認為:“識別高碳企業‘真轉型還是假轉型’是銀行在開展轉型金融業務中防範‘洗綠’風險的關鍵。北京綠金院在轉型基準路徑方面的研究成果為這類評估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據悉,報告基於北京綠金院開發的中國節能降碳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簡稱IFS-CGE),系統評估了轉型風險與氣候物理風險對中國宏觀經濟、産業結構與碳排放的長期動態影響,在構建基準情景(BAU)以及1.5度、2度和3度不同氣候溫升情景的基礎上,模擬了典型高碳行業在2020年至2060年間的轉型路徑,涵蓋了行業産出、碳排放、碳強度等指標的變化軌跡。
基於研究結果,報告建議將2度情景下的各行業轉型路徑作為我國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機構評估企業轉型計劃科學性與先進性的基準路徑。這些路徑既符合《巴黎協定》所要求的全球減排進程,也符合我國最新自主貢獻目標(NDC)與“3060”的雙碳戰略目標,同時考慮了相關行業的技術可得性和減碳成本等因素,與其他權威專業機構所提供的全國與行業減碳路徑基本一致。
聯合赤道環境評價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劉景允&&:“在評估企業轉型計劃科學性的過程中,第三方認證機構正苦於缺乏既符合中國國情的、又有權威性的評價基準。北京綠金院提供的高碳行業減排目標基準,在這個領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將為認證機構開展轉型金融認證提供依據,並能夠協助企業科學地設定短、中、長期的轉型目標。”
安永大中華區ESG可持續發展主管合夥人李菁認為,“國際上有許多關於高碳行業的減排基準路徑,但大部分與中國‘3060’和NDC目標下的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北京綠金院研究提供的高碳行業減排目標基準可以説是‘中國版’的SBTI,對指導中國企業設定與《巴黎協定》溫升控制目標和中國NDC、雙碳戰略相一致的減排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中國區總經理謝文泓説,“轉型規劃是評估與氣候目標挂鉤金融産品可信度的核心要素。北京綠金院所提供的高碳行業減排目標基準,為中國金融機構開展企業轉型規劃的科學評估與分類提供了重要參考和量化依據。”
馬駿進一步&&,“下一階段,北京綠金院課題組將進一步優化相關研究模型和數據,研究併發布建築業、房地産、水上運輸、航空運輸、陶瓷、造紙等細分行業的減碳目標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