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産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基本盤。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置於“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任務的首位,並將“優化提升傳統産業”列為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首要任務。這一戰略部署深刻表明,在全球産業格局深度變革、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加速演進的新形勢下,推動傳統産業提質升級,不僅關乎實體經濟根基穩固,更是培育壯大新質生産力、塑造發展新動能的關鍵舉措。傳統産業通過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改造,能夠釋放出巨大的創新活力和增長潛力,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堅實的産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優化提升傳統産業對發展新質生産力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産業並非落後産能的代名詞,而是現代化産業體系的根基所在,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重要載體和産業生態穩定運行的關鍵支撐。通過技術改造、模式創新與價值鏈提升,傳統産業能夠激發顯著的效率提升效應和創新溢出效應,為新質生産力的孕育、成長和壯大提供不可或缺的應用場景、物質基礎和市場需求。
傳統産業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盤。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傳統産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直接關係到經濟全局。其一,傳統産業提供了滿足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大部分産品與服務,是保障社會正常運轉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礎。其二,傳統産業吸納了規模龐大的就業人口,特別是在廣大縣域和基層地區,是維護社會就業穩定、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主要渠道。其三,傳統産業構建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供應鏈網絡,為農業、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原材料、基礎零部件、裝備製造和技術支持。鞏固提升礦業、冶金、化工、輕工、紡織、機械等傳統産業在全球産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爭力,是築牢經濟大盤、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保障産業安全自主可控的基石,也是新質生産力穩健發展的沃土。
傳統産業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儘管新興産業增長勢頭強勁,但傳統産業憑藉其龐大基數和深厚積澱,仍然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堅力量。一方面,傳統産業通過技術改造和效率提升,能夠持續釋放增長動能。通過引進先進設備和工藝,傳統製造業的勞動生産率、資源利用率得到顯著提高,直接推動GDP增長和財政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傳統産業升級催生巨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市場。設備更新、生産線改造、數字化轉型等投入構成固定資産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産品品質提升、功能拓展、模式創新,則能激發新的消費熱點,滿足並引領消費升級需求。此外,提升産業鏈自主可控水平,強化産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能夠産生顯著的乘數效應,為經濟增長注入持續動力。

在吉林化纖集團碳纖維生産車間,工人監控自動化生産線運行情況。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 攝
傳統産業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創新活動具有非連續性特徵,傳統産業在長期發展中積累的技術、資本、人才和市場網絡,使其成為孕育跨領域創新的重要土壤。當傳統産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水平後,往往具備進行高風險、長周期創新投入的實力和遠見。一方面,面對市場競爭壓力和轉型升級內在需求,傳統企業有動力尋求技術突破和模式變革。它們對行業痛點、技術瓶頸有深刻理解,其創新活動更具針對性和應用價值。另一方面,滾動實施製造業重點産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推動傳統産業在既有技術軌道邊緣或交叉地帶實現創新突破。例如,紡織企業轉型研發高性能新材料,重型機械製造商跨界進入新能源裝備領域等創新實踐,充分證明傳統産業不僅是技術應用者,更是産業創新的重要推動者,其基於産業根基的創新探索更貼近實際,是新質生産力中顛覆性創新的重要源泉。
立足“三化”方向 構築傳統産業升級新路徑
優化提升傳統産業,必須緊扣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求,堅持以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為核心方向,進行一場系統性、全局性的深刻變革。這要求我們超越單純的技術改造,而是要從發展模式、組織形態和産業生態層面進行全方位重塑,為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深化數智賦能,提速智能化轉型新進程。智能化是傳統産業邁向現代化的引擎,其本質是通過數據要素的全域滲透與深度應用,重構生産函數,突破傳統要素配置的效率邊界,實現質量變革與效率變革。
加快智能裝備普及與産線改造。應在機械、冶金、化工、輕工等關鍵領域,大規模部署工業機器人、智能傳感與增材製造等先進裝備,對核心工序實施自動化、數字化改造。其深層價值在於將依賴經驗的“默會知識”和工匠技藝,轉化為可複製、可迭代的算法模型,從而系統性提升生産的精度、效率與一致性,顯著降低對人力的依賴與運營不確定性。
構建工業互聯網平台體系。支持龍頭企業構建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台,並引導廣大中小企業接入公共平台,徹底打破“信息孤島”,實現設備、産線、供應鏈的全面互聯。平台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海量工業數據進行匯聚、治理與智能分析,進而實現生産過程的實時優化與精準調度,開展預測性維護以最大限度減少非計劃停機,並推動供應鏈上下游的透明協同,挖掘傳統模式下潛藏的巨大效率紅利與成本空間。
推廣人工智能技術融合應用。應在質量檢測、工藝優化、故障診斷與個性化定制等複雜場景中,深化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等AI技術的融合應用,賦予生産系統自主決策與持續進化能力。例如,AI視覺質檢不僅能超越人眼極限識別微觀缺陷,更能歸納其規律;AI工藝優化能通過模擬倣真,自主尋優生産參數。這驅動製造模式從經驗驅動、流程驅動,徹底轉向數據驅動與算法驅動,是實現“智能製造”的關鍵路徑。
第二,踐行綠色理念,塑造可持續發展新範式。綠色化不僅是社會責任約束,更是塑造未來産業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支點。它要求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創造最大的經濟價值,是新質生産力“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的集中體現。
實施節能降碳技術改造。需對標國際先進水平,重點推廣餘熱余壓利用、高效電機、能量系統優化等普適性節能技術,直接降低能源成本。同時,前瞻性布局氫能冶煉、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零碳前沿工藝,這是應對全球碳定價機制、突破“綠色貿易壁壘”的戰略投資。其意義超越了單純的減排,更是通過技術革新對産業核心工藝流程進行根本性重塑,為企業贏得未來的發展機遇與市場空間。
構建綠色循環生産體系。聚力推動産業模式從“資源-産品-廢棄物”的線性模式,轉向“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循環。必須推行産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強化綠色設計,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與環境影響。大力發展再製造産業,推動廢棄物高值化資源化利用,將“廢料”轉化為“原料”,直接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通過系統規劃與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規模化的節能減排與環境友好,産生“1+1>2”的協同集聚效應。
強化綠色供應鏈管理。應引導核心企業建立綠色供應鏈管理體系,將環保、能耗、碳足跡等關鍵指標納入供應商選擇、評價與管理全流程,從而産生強大的“綠色杠桿”效應。一家龍頭企業的綠色需求,能有效驅動數百家上下游企業同步轉型,快速提升全産業鏈的綠色化水平。這不僅強化了單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更鍛造了整個産業鏈在面對國際綠色標準與貿易規則時的整體韌性。
第三,促進協同融通,激發融合化發展新動能。融合化是産業演進的高級形態,通過打破邊界、促進要素共享與價值重構,能夠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更為緊密、富有韌性的産業生態系統。
推動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這是價值創造模式的重大變革,旨在推動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要引導企業從單純的産品供應商,向“産品+服務+解決方案”的綜合提供商轉型。大力發展遠程運維、全生命周期管理、總集成總承包、工業設計等服務型製造新模式,不僅能夠開闢穩定持續的利潤來源,平滑産品銷售的周期性波動,更能通過深度服務構建與客戶的長期戰略黏性,在傳統紅海市場中開闢新的藍海賽道。
引導産業集群化與空間布局優化。産業集群的核心優勢在於其強大的“集聚效應”與“網絡效應”。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是優化産業組織形態的戰略抓手。要引導企業向園區、基地集聚,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集中,更是為了促進知識外溢、專業化分工與基礎設施高效共享。集群內企業地理位置鄰近,易於形成高效的協作配套網絡,顯著降低物流、信息與交易成本。同時,競爭對手與合作夥伴的聚集,會形成強烈的創新氛圍與競爭壓力,持續驅動企業技術創新與管理改進,形成難以複製的區域産業競爭力。
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産業生態。健康的産業生態需要“參天大樹”與“灌木叢”共生共榮。要着力構建以鏈主企業為核心、中小企業深度參與的專業化協作體系。鼓勵鏈主企業開放資源、共享能力,為中小企業提供寶貴的應用場景與市場入口。支持中小企業聚焦特定細分領域做精做深,成長為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為鏈主企業提供不可或缺、高精尖的配套産品與技術。這種融通格局,能實現資源最優配置與創新活力最大化,共同增強産業鏈的韌性、彈性與整體競爭力,形成“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盈”的共贏局面。
(作者:金通係浙江省新型重點專業智庫——浙江財經大學中國政府監管與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杜偉傑係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