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嘗試‘液斷’減肥的第四天,我在上班時突然眼前發黑,暈倒在辦公室。送到醫院檢查發現,已經出現嚴重的低血糖。”回憶起今年的減肥經歷,北京市民張女士仍心有餘悸,“‘網紅’減肥法真的不是人人適用”。
張女士並非個例,在醫院營養科,因盲目跟風“網紅”減肥法導致健康出問題的案例屢見不鮮,潛藏的健康風險更不容忽視。
近年來,減肥話題頻上熱搜。社交媒體上,生酮飲食、“液斷”、輕斷食等概念被包裝成“瘦身秘籍”廣泛傳播,更有各種減肥食譜、減肥産品聲稱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明顯效果。
以生酮飲食為例,它是一種高脂肪、極低碳水化合物、適量蛋白質的飲食模式,通過模擬飢餓狀態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供能。要求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低於50克,脂肪攝入比例則高達70%至80%。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醫師劉鵬舉指出,這種幾乎零主食的飲食模式難以長期堅持,而且可能導致營養失衡、電解質紊亂,加重心血管、肝腎等負擔。
更令人擔憂的是“液斷”減肥法。“這種方法要求每日攝入以液體或加工前為液體的食物為主,能量很低。”劉鵬舉説,“液斷”是一種極端的飲食模式,長期使用會導致胃腸道功能失衡和營養素缺失等問題。
記者將“液斷減肥法”輸入到螞蟻集團旗下AI健康應用AQ中查詢時,也出現了“關鍵警示”,“液斷”減肥法不符合健康減重原則,減重效果多為水分流失,非脂肪減少。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張玉人&&,從中醫視角看,不當的生酮飲食、“液斷”等飲食方法容易損傷脾胃,進而加重氣虛、脾虛狀態。“脾為後天之本,脾氣虛弱運化功能失常,則氣血生成不足,機體失於滋養,津液輸布失常,水濕停聚,進而影響五臟功能健運。”她説。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初國家衛健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就針對生酮飲食、“液斷”、代餐等減肥方法給出“不推薦”的建議,認為存在不少健康隱患。
多位受訪專家強調,任何減肥方法都應考慮個體差異。中醫強調辨證論治,在肥胖問題上同樣如此。張玉人指出:“所謂的‘網紅’減肥法有很多種,但每一種並不一定具有普適性。”
例如,部分糖尿病患者採用生酮飲食後可能出現酮症酸中毒的案例。而“16+8”輕斷食法(每日8小時內進食,16小時禁食)也並非人人適用。
劉鵬舉提醒,孕産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青少年、老年人以及有基礎疾病的人,必須慎用“16+8”輕斷食法。
記者在採訪中也了解到,盲目跟風減肥的後果可能遠超想象。一些人出現脫髮、失眠等問題,甚至有女性出現月經紊亂。這些信號表明,身體正在為不當的減肥方式付出代價。
那麼,在國家喊我們“體重管理”的當下,如何科學減重?專家給出了建議。
科學減重需要綜合考慮飲食、運動、睡眠和心理狀態。減肥人士需在專業醫生和營養師的評估指導下進行減重,以確保有效性和安全性。
劉鵬舉&&,減肥不能僅僅依賴“不吃”或“少吃”,還應結合健康飲食和適量運動。一是要兼顧能量控制與營養均衡。減少高能量飲食攝入,增加高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攝入。二是要適當增加運動量。運動能加速能量消耗並改善代謝,建議有氧運動與力量訓練相結合。三是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態。
“對於特定人群,如肥胖症患者,更需要綜合的治療方案。對於不同年齡、不同肥胖程度、不同合併症的患者,需要的飲食方案、運動方案、藥物(或手術)治療方案也是各不相同的。”張玉人説。
專家&&,健康體重是長期旅程,不是短期衝刺。減肥也沒有“一招鮮”的通用公式。在選擇“網紅”減肥方法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來決定,並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進行,避免盲目跟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