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新裝備 新空間 新智慧
——從軌博會看軌道交通産業新趨勢
2025-11-12 記者 蘇曉洲 劉芳洲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5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産業博覽會(以下簡稱“軌博會”)近日在湖南省株洲市舉行。相關信息顯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未來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出路在於提高核心競爭力、升級智能化水平、更加節能降耗減排和拓展應用場景。

  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同&亮相、新技術新應用競相面世、來自19個國家的數百家企業匯聚一堂……走進軌博會會場,如同置身軌道交通裝備與技術的“海洋”。在室外,快速磁浮列車、混合動力機車、市域C型動車組、電池動力新能源機車等新型軌道交通裝備産品引人注目;在室內,中國中車、中國通號、國創中心、西屋交通運輸集團、聯誠集團、九方裝備等的展示令人目不暇接。

  軌博會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車首席科學家丁榮軍介紹,截至2025年6月底,我國鐵路網規模達到17.4萬公里左右,其中高鐵4.8萬公里、城軌1.2萬公里、重載鐵路超1萬公里,擁有5500多列高鐵動車、2.25萬台鐵路機車。規模大、運營速度快、網絡化程度高、技術體系全的軌道交通,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之一。

  軌道交通龐大體系,帶動了裝備製造産業大發展。如軌博會舉辦地株洲市,集聚了中車株洲所、中車株機等400余家鏈上企業,本地配套率高達80%以上,軌道交通裝備産業集群年産值上千億元。

  不過,隨着高鐵網絡覆蓋全國97%的50萬人口以上城市、一些城市地鐵新線路建設趨於飽和,基建“擴張”速率放緩後,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産業未來發展路在何方?

  不少參展者坦言,前些年高鐵、城軌基礎設施建設增長速度很快,建設規模曾多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近些年基建投資增速開始明顯放緩,逐步回落到“個位數”。行業前期快速擴張形成的産能開始“吃不飽”。此外,技術升級周期延長、關聯市場需求增速放緩等,都導致産能利用率下降、新舊産能交替期出現階段性過剩、市場新增訂單量難以滿足現有存量産能。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産業,無論是整車、部件還是配套設備系統及原材料製造等,都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

  本屆軌博會上,很多參展單位以實際行動,對基建“擴張”速度放緩後發展路在何方這一“行業之問”,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圖為工作人員在株洲國際會展中心為觀眾介紹電氣化公路運輸系統。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向強,以科技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

  軌博會上,中國中車展示的CR450動車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高原雙源動車組等,都是當今世界的“頂流裝備”。此外,中車株洲所展示了從牽引與控制系統到壓力傳感器等列車“大腦”部件,中車電機推出了中低速磁浮直線電機、大功率貨運機車永磁直驅牽引電機、採用走行風冷技術的牽引變壓器等列車“心臟”部件,體現了我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向智,智能運維智慧服務全鏈賦能。

  7日,中車株機在軌博會上發布了人工智能大模型,聚焦“事前預演、事中重調、事後復盤”三類核心場景,融合離散製造生産全要素多模態數據集,大模型能實現産線智能調度、焊接質量檢測等功能,為數字化工廠管理與生産設備狀態維護等提供指導,能為數字化工廠管理與生産設備狀態維護等提供支撐。西屋交通運輸集團則推出了自適應智能防滑系統、新一代無油壓縮機及高性能受電弓等制動與控制産品。

  在軌道交通需求中,互聯互通與低噪低振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雙重剛需。磁浮技術憑藉非接觸式運行的核心特性,精準契合這兩大需求,展現出天然優勢。作為智能化交通的代表,磁浮軌道交通在軌博會成為關注焦點。湖南省磁浮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梁瀟介紹,業界通過推進成套技術攻關,目前已經在磁浮列車核心部件、智能控制系統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創新成果,湖南將把快速磁浮産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方向。

  向綠,零碳排放節能高效綠色牽引。

  軌博會上,很多企業推出的新産品都突出體現一個“綠”字。如德鐵系統技術有限公司發布了環保鐵路運輸系統及歐洲維保體系(ECM),展示推動行業綠色轉型發展的實力。時代新材展示的軌道交通車載儲供氫系統,儲氫量超過30公斤,一次加氫續航里程達200多公里,可滿足城市公共交通的長距離運營需求。一列氫能城軌列車每日行駛300公里,每年可減少碳排放66噸,相當於植樹6000棵的生態效益。

  向新,靠“出海”“泛在”拓展應用場景與市場。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步伐持續加快。目前,中國中車雙層動車組、混合動力機車、輕軌列車、貨車車輛等産品,沿着“一帶一路”走出國門,行銷六大洲。本屆軌博會吸引了俄羅斯、匈牙利、瑞典、美國、德國、法國、巴基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19個國家的代表參會,各種産銷對接活動十分熱絡。與軌博會同步舉行了2025國際重載機車學術會議,德國、匈牙利等國的專家與中國學界、業界人士展開了深度對話。裝備製造業國際採購對接交流活動則邀請了來自國機重工、通用技術、葛洲壩集團、中車大連等企業採購代表,來自拉法基豪瑞、摩洛哥非洲銀行、上海鄧白氏等外企代表,還有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英國、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尼日利亞等17個國家的31家境外採購商,與80家株洲企業代表開展“一對一會談”,對接採購需求……

  “未來,全球軌道交通的市場還非常廣闊。中國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在産品、技術、成本、資金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中國企業應放眼全球,加強開拓海外市場,讓中國在該領域的優勢造福全世界。”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張向晨説。

  另一方面,軌道交通技術不斷突破行業邊界,通過“泛在化”向更廣闊運輸領域開發産品、拓展産業。繼中車株洲所“智軌”、中車電動“雲尚巴士”等進軍公路客運市場之後,中車株機在軌博會上發布了“智道”電氣化公路及露天礦電氣化運輸系統。這種被昵稱為“辮子重卡”的新裝備,車輛通過受電弓在線取電,續航不受電池容量限制,還擁有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綠電直連”、多&重卡“串聯列隊”行駛、智能駕駛等“黑科技”,未來有望在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富集地區重載貨物運輸領域施展身手。

  “實施軌道交通裝備創新工程,發展綠色、智能軌道交通裝備産品勢在必行。未來要加快新型先進適用裝備研發,打造智能綜合交通系統解決方案,推動各種交通方式融合發展。”丁榮軍院士説,中國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産業要圍繞交通強國建設,布局創新工程,推進交能融合,促進新理論、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拓撲、新設備發展運用,加快新型先進適用裝備研發,推動多式聯運發展,實現貨運輸無縫銜接客貨運輸。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