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對“健全醫療衞生服務體系”提出明確要求,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與制度建設動力。
那麼,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路徑如何選擇?筆者認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發展指明了根本方向,而“理論求諸典,經驗求諸師,專長求諸野,特技求諸新”的“四求”,則是對這一重要指示的生動詮釋與實踐回應,更是時代之共鳴。
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深入實施,進一步為“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在中西醫結合不斷深化、中醫藥學與現代科技加速融合的大好形勢下,以“四求”為綱領探索中醫藥傳承創新路徑,既是對中醫藥千年智慧的傳承,更是推動中醫藥適應現代社會、服務人民健康、增強文化自信的必然選擇。
理論求諸典:守中醫藥之“根”,傳文化之“魂”
“理論求諸典”,是中醫藥傳承的根基所在,也是踐行“傳承精華”的核心前提。中醫藥理論體系源於千年典籍,《黃帝內經》《難經》奠定了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理論基石;《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及溫病學構建的診療範式至今仍是臨床指南;《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對藥物的系統梳理為現代中藥研究提供了寶貴基因。這些典籍不僅是醫學著作,更是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其中蘊含的“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等中和思想、中和辨治、中和組方與新時代健康中國建設的理念高度契合。
在新時代背景下,“理論求諸典”並非簡單的典籍閱讀與記誦,而是要以現代視角挖掘典籍中的核心價值:一是需依託數字化技術建立國家級中醫藥古籍數據庫,以20世紀80年代中醫藥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為基礎,進一步對中醫藥古籍進行系統性校勘、註釋與活化利用,讓晦澀的古文轉化為可研究、可應用的現代理論素材;二是需要結合二十屆四中全會關於“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部署,將典籍中的理論精華納入中醫藥教育體系,在醫學院校課程中強化“中醫藥典籍選讀”“經典名方解析”等課程,讓青年醫者從源頭把握中醫藥理論的精髓,避免“離典談醫”的誤區。同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加強中醫藥理論傳承與創新”的要求,支持典籍理論研究與現代疾病譜係相結合,推動經典理論在當代臨床中的創造性應用。唯有守住典籍這一“根”,才能讓中醫藥文化之“魂”在新時代得以賡續。
經驗求諸師:承臨床之“智”,育傳承之“人”
“經驗求諸師”,是中醫藥傳承的獨特路徑,也是解決中醫藥“人才斷代”問題的關鍵。中醫藥臨床經驗具有“個體化”“實踐性”的特點,許多診療技巧與辨證思路難以通過典籍完全傳遞,需通過“師帶徒”的方式口傳心授。從古代的扁鵲傳藝、華佗授徒,到現代的國醫大師工作室,“師帶徒”,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中醫臨床、基礎優秀人才研修項目的“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強素養”始終是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核心模式,這與“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要求高度一致。
當前,踐行“經驗求諸師”,需結合時代需求創新。一方面,要依託二十屆四中全會“完善人才發展戰略布局”的部署,健全“國醫大師—省級名中醫—基層骨幹醫師”的層級帶教機制,將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轉化為可推廣的診療方案,如針對慢性病的“辨證分型診療流程”,讓基層醫師可學、可用;另一方面,要借助信息技術打破“師徒傳承”的地域限制,通過遠程會診、線上病例討論、臨床經驗共享平台等方式,讓偏遠地區的醫師也能接觸到名老中醫的臨床智慧。同時,需將“師帶徒”成效納入中醫藥人才評價體系,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關於“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的規定,把“傳承經驗的數量與質量”作為醫師職稱晉陞的重要指標,激發醫師傳承經驗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育傳承之人,承臨床之智”。
專長求諸野:納民間之“慧”,補體系之“缺”
“專長求諸野”,是中醫藥創新的重要源泉,也是拓展中醫藥服務邊界的有效途徑。我國民間蘊藏着大量特色中醫藥技術,如少數民族的“藏藥外治”“苗藥熏蒸”,民間醫師的“針灸特技”“骨傷療法”等這些技術,往往在特定病症的治療上具有獨特療效,卻因缺乏系統整理而難以普及。中醫藥振興發展“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而“專長求諸野”既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吸納“確有專長醫師”的規定,更是對中醫藥“多元性”“實踐性”規律的尊重。
結合二十屆四中全會“健全公共衞生服務體系”的要求,“專長求諸野”需從“挖掘”向“規範”“轉化”升級。首先,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關於開展“民間中醫藥知識、技術和方劑徵集、整理”的規定,開展全國性的民間中醫藥專長普查,建立“民間中醫藥技術數據庫”,對具有潛在價值的技術進行分類登記;其次,要建立民間中醫藥技術評價機制,組織中西醫專家對技術的安全性、有效性進行科學論證與臨床驗證,確保納入衞生體系的技術安全有效;同時,要推動民間專長與現代醫療體系融合,如將經過驗證的“民間骨傷療法”等納入基層醫院診療目錄,將“民間養生技術”轉化為社區健康管理服務項目,讓民間之“慧”成為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切實服務於基層醫療衞生事業。
特技求諸新:融現代之“技”,拓發展之“路”
“特技求諸新”,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的關鍵舉措。這裡的“新”,既包括中西醫協同、融合、結合帶來的診療模式創新,也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技術與中醫藥的融合突破。中醫藥振興發展“要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特技求諸新”正是對這一要求的具體實踐。
在中西醫結合領域,需打破“中西醫對立”的思維,探索“協同診療”新模式。例如,在腫瘤治療中,採用“西醫放化療+中醫扶正固本”的方案,既能提高治療效果,又能減輕放化療的副作用;在慢性疾病管理中,通過“西醫指標監測+中醫辨證調理”,實現“精準控病+整體養生”的雙重目標。而在中醫藥與現代科技融合方面,可依託大數據技術構建“中醫辨證模型”,通過分析海量病例數據,讓AI輔助醫師進行“舌診”“脈診”,提高辨證準確性;同時,利用AI優化中藥研發流程,如通過分子對接技術篩選中藥有效成分,縮短新藥研發周期。“特技求諸新”更要結合二十屆四中全會“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的部署,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關於“支持中醫藥科學技術創新”的條款,建立中醫藥創新激勵機制,對中西醫結合、中醫藥+AI的創新項目給予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總之,以中醫之道駕馭現代科技、以現代科技馳騁中醫之道,讓“求新”成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以“中醫四求”之力繪就中醫藥發展新藍圖:從“理論求諸典”的守根,到“經驗求諸師”的育人,從“專長求諸野”的納慧,到“特技求諸新”的拓路,“四求”理念與“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重要指示一脈相承,也與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關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健全醫療衞生體系”的戰略部署緊密呼應,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的法治框架下獲得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在新時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既需守住“典籍、經驗、民間智慧”的精華,也需擁抱“中西醫結合、科技融合”的創新;既需傳承千年的醫學智慧,也需服務當下的健康需求。
以“中醫四求”為綱,不僅是對中醫藥發展路徑的探索,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實踐。未來,唯有堅持“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讓“中醫四求”理念融入中醫藥教育、臨床、科研與管理的每一個環節,才能在法治保障與政策引領下,全面推動中醫藥事業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多中醫藥力量,讓中醫藥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在世界醫學舞&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為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孫光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