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間,中國老齡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隨着超過3億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持續升級,發展適老産業不僅是現實的迫切要求,更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市場空間。當市場需求從“老有所養”向“老有所樂”躍遷,市場供給能否及時響應?近日,記者圍繞銀發消費新業態“百元一日聚”,在上海展開實地調查。
工作日上午10時許,上海某商場剛開門,曹先生就和老街坊們走進一家“一日聚”餐廳包廂。核銷手機訂單後,老友們在包廂唱歌、聊天。中午準時開餐,12人圍坐享用6道冷菜、12道熱菜。下午繼續在棋牌與歌聲中度過,直至晚上7時左右用過晚飯,眾人盡興而歸——這種人均百元的一日聚會,正成為城市活力老人的消費新選擇。
在距上海兩百多公里的江蘇常州,升級版“多日聚”也初具形態。太湖灣旅游度假區內,一家酒店推出面向退休人群的三天兩晚套餐,包含食宿和KTV、棋牌等娛樂項目,期間顧客還可自行探訪酒店周邊的拈花灣、靈山勝境等景點。
這類聚會消費打破了傳統餐飲文旅對節假日高峰的依賴,盤活了非熱門時段資源,並催生了“共比鄰”“馨樂匯”“壹天聚樂部”等行業品牌。據行研機構統計,“共比鄰”年均服務人次近百萬;“馨樂匯”在上海開設5家門店,會員超4萬人。
“百元一日聚”的興起,離不開“活力老人”群體的壯大。“共比鄰”後&數據顯示,客戶主要集中在50歲至75歲,平均年齡約63歲。他們精力充沛、消費意願強、熱衷社交,並具備一定數字化能力。
“剛退休那會兒可能還享受清閒的滋味,時間長了,孤獨感就上來了。”62歲的陳蘭香是“一日聚”的忠實客戶,近年來還通過“多日聚”去過全國十余座城市,“我們都有老同學、老街坊、老同事……老年人不愁找不到人聚會,就怕沒適合我們的地方。而且出來玩,還能交到新朋友。”
“剛開始擔心去外地被騙,我女兒還特地幫我上網查看公司是否正規。”初聞聚會消費,陳蘭香也有顧慮。她並非個例,許多老人在小程序下單前,都會前往公司辦公室,與客服當面確認。陳蘭香説:“去過一兩次,感到沒問題,才放心下單。”
由此可見,面對老年人謹慎的消費習慣,經營主體還需為銀發消費注入更多確定性,以贏得更大信任。
上海市民曹先生就曾遇到“不靠譜”的銀發聚會旅游:“項目價格看著實惠,但一到地方就拉着你上課推銷;遇上颱風、暴雨行程延誤,也不給解決問題;下錯單還不能無條件退款。這些機構很多都是小個體戶,隨時關門,根本不考慮經營口碑。”
“‘信任’是銀發經濟的生命線,所有創業者都需要秉持長期主義。”在“共比鄰”創始人康嘉看來,急功近利在銀發産業行不通,“行業亂象會讓誠信經營的企業承受質疑和壓力。促進相關市場規範發展,則需要監管部門和市場共同探索有效路徑。”
康嘉認為,吸引年輕人投身養老産業,關鍵在於重塑社會認知。銀發經濟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帶給當代年輕人的是大有可為的廣闊舞&。未來的養老産業,很可能重現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路徑,逐步構建起多層次、多類型企業共生的産業生態。
銀發經濟是“老”經濟,更是“新”經濟。“60後”等新一代老齡群體需求,正從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費,轉向健康、社交、娛樂等多元發展型消費。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調查顯示,上海新銀發群體中,近半數新老人“偏好功能創新而非低價”,超四成“願意為高品質産品多花錢”,超三成讚同“消費是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對新産品、新場景有濃厚興趣”。
發展銀發經濟,需要構建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良性互動。南開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朱薈等專家指出,老齡産業相關政策應着力構建多元主體協同的市場化運營體系,形成政府主導、市場補充、社會參與的治理格局,構建多層次、多維度的政策工具體系,尤其要關注科技發展帶來的工具創新,保護老年群體權益,促進銀發經濟健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