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近年來,北京密雲區河南寨鎮探索實踐“五方共建”機制,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紐帶,整合多方資源、實現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合作模式,取得明顯成效。其做法是貫徹中央精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實踐:立足實情創新“五方共建”工作機制
河南寨鎮位於密雲區南部,鎮域面積66.7平方公里,下轄28個行政村,人口近3萬人,耕地總面積4.6萬畝,是密雲“八山一水一分田”中“一分田”的重要組成部分。
河南寨鎮黨委書記劉鐵軍告訴記者,雖然擁有區位交通便利、水資源豐沛、蔬菜種植歷史悠久等優勢,但受制於生産要素缺乏、生産方式粗放、集體經濟薄弱等問題,鎮域經濟發展長期相對滯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五方共建’的設施農業新模式,即黨組織通過市、區政策引導,促進土地經營權回流村集體,村集體以土地資源與社會資本合作,吸引農業金融助力,推動形成村集體經濟組織帶領下的農民廣泛參與的農業産業新機制。”劉鐵軍説。
2019年新施行的《農村土地承包法》確立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制度。河南寨鎮搶抓政策機遇積極創新,以土地經營權回流為抓手,探索形成“五方共建”的農業産業新機制,有力促進了設施農業高質量發展。
黨建引領築牢發展根基。鎮黨委積極建機制、搭&&,將各參與主體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資源整合上,通過市、區兩級政策引導,推動土地經營權回流,推動零散地塊連片整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利益分配上,協調企業、農業金融、農民主體、村集體間的利益關係,形成發展的共同體。風險防控上,通過規範合同管理,明確企業發展路徑與責任義務,引導企業聚焦主業、穩健發展。組織引領上,指導成立企業黨支部,打造黨組織陣地,把黨組織建在産業鏈上,實現黨建與産業發展同頻共振。
綠火生態農場負責人&&,“我們的項目落戶河南寨鎮有很大優勢,鎮黨委政府在設施農業産業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建機制、搭&&、搞服務,讓企業吃下了‘定心丸’。”
集體統籌整合生産要素。村集體作為村民利益的“代言人”,一方面積極推進土地復耕,經過村民代表大會同意後,整合5200畝零散土地,實現“小塊並大塊”,破解傳統種植“碎片化”問題,為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在不轉移土地承包權的前提下與專業企業合作,明確“四個優先”原則,即企業生産優先雇傭本村村民、農業設施優先返租給本村村民、技術優先給本村村民培訓、銷售渠道和市場優先給本村村民配置,確保村民深度參與産業發展。
企業賦能激發産業活力。河南寨鎮與京展農業、密臻農業、宓雲紅等專業農業企業合作,由企業負責資金投入與設施建設,提供先進種植技術、市場渠道和經營管理,構建起規模化種植、數字化管理、市場化經營、品牌化銷售的産銷一體化模式。發揮“農業電商”勢能,依託密農人家、密水農家等7家千萬級農業電商,以及喜逢春雨、厚德紫金、眾興德3家中央廚房企業,形成産供銷閉環的産業鏈,年銷售額超過1.5億元。
金融助力提供資金支持。鎮黨委政府連續召開三屆政銀企座談會,推動域內多家銀行主動對接企業、創新服務,根據農業種植季節性、周期性特點,為合作企業提供持續性強、審批周期短的專屬授信方案,推出“西紅柿貸”“農業合作社貸”“農貿貸”等最高貼息100%的3個金融服務,極大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五方共建”機制建立以來,累計41家次企業共獲得1.1億元貸款支持。在金融機構精準助力支持下,農業設施建設進度得以加快,相關企業生産規模持續擴大,也帶動了上下游相關産業的協同發展。
農民參與凸顯主體作用。在“四個優先”機制保障下,本地村民擁有成為産業工人或職業農民的選擇權。以綠火生態農場為例,每畝設施農業大棚全年需雇傭200名産業工人,新建園區每日用工就達80-100人,極大地盤活了周邊幾個村莊的剩餘勞動力,同時也吸引了一些原來在市裏或周邊區打工的村民紛紛返回“家門口”的大棚上班。
成效:構建起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格局
記者了解到,通過“五方共建”機制,河南寨鎮逐漸構建起高端高效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實現了農村産業化、農民職業化、農業科學化的轉變。
一是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全鎮在合同周期內可獲土地租金收益近1.3億元,集體收益2818.7萬元,村集體、村民經濟收入進入全區前列,6個經濟薄弱村實現“消薄”,13個村實現“自我造血”,村民得到的各項補貼福利標準大大提高。
二是設施農業産業集群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全鎮現有規模農業園區43個、4大棚2376棟,新建大棚數量逐年增加,預計2025底可達3000余棟,設施農業保有量佔全區總量30%以上,打造的集採摘、旅游、休閒為一體的“密雲菜園”品牌已成為全區蔬菜生産園的樣板。
三是村民收入得到切實提高。河南寨鎮形成了“土地租金+務工收入+經營收益”的多元收入模式,全合同周期內全鎮農民可直接獲得土地收益9600余萬元、人均1.5萬元,參與企業生産的村民平均每月凈收入4500余元,部分向企業承包經營設施農業大棚的農戶平均年收益可達15-20萬元,實現農民增收、企業提效的雙贏。
四是農村人口結構持續優化。隨着鎮域設施農業大棚集群發展,河南寨鎮外出務工的70後、80後、90後人才紛紛回到農村創業工作,在新建園區中,30至40歲的年輕人比例達到了70%,有效緩解了農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
啟示:鄉村産業振興需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
北京市委研究室孟慶嵩在調研河南寨鎮後&&,河南寨鎮“五方共建”機制的實踐表明,鄉村産業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參與主體必須在黨組織帶領下協同合作,打造利益共同體,才能實現“發展同向、利益同體、工作同心、合作同頻”的良好局面。
劉鐵軍對記者説,“我們在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基層黨組織是鄉村産業振興‘主心骨’,要把方向、謀全局、促協調。”他&&,基層黨組織要加強整體謀劃,探索建立符合地區特點的多元協同發展機制,明確各主體在産業發展中的角色和權責,平衡政府引導與市場自主發展的關係。要推動資源整合,協調企業、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與産業精準對接,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創新更多“黨建+産業鏈”模式,確保黨組織在産業發展方向把控、利益分配協調等方面的主導作用。
此外,河南寨鎮認為,村集體是聯農帶農的橋梁紐帶,要充分激活集體動能。推動生産要素集中,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和配套政策,由村集體牽頭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土地資源集中連片、化零為整,為規模化、集約化生産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多元發展路徑,積極盤活村內閒置的土地、山林、校舍、廠房等“沉睡資源”,通過自主開發、入股合作、租賃經營等方式,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企業是産業振興的重要力量,要引導經營主體積極參與。企業在産業發展中既是參與者,更是推動者,要發揮龍頭企業對整個産業鏈條的帶動引領作用,依託企業的先進技術、管理模式和市場渠道,打造本土特色品牌,推動農産品從初級生産向加工、包裝、營銷等環節延伸,發展更多“農業+”融合項目。
廣大農民是“主人翁”,要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鄉村産業振興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支持,其最終落腳點是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一是動員農民廣泛參與,建立村民優先參與本村産業發展的激勵機制,圍繞綠色種植、電商直播、經營管理等領域加強技能培訓,打造懂技術、善經營的“新農人”隊伍,讓大家有活幹、有錢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