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聚焦人工智能、先進製造、新能源等領域
“進博聲音”揭示科技發展新趨勢
2025-11-11 記者 仇逸 董雪 來源:經濟參考報

  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辦。記者採訪了解到,這裡不僅是商品與技術的交匯平台,更是全球頂尖智慧碰撞的前沿陣地。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産業領袖和國際組織代表,圍繞人工智能、先進製造、新能源等關鍵領域,發表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觀點。這些“進博聲音”超越單純的技術展示,揭示了複雜國際形勢下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人工智能:從模型突破到技術融合

  大語言模型之後,人工智能未來的突破點在何方?

  “人工智能的終極目標,是讓達到人類水平的智能機器有能力理解世界並根據目標而行動。現在只有構建智能系統的‘積木’,而沒有建立複雜智能系統的原則和技術。”2007年圖靈獎得主約瑟夫·希發基斯在肯定大語言模型取得突破的同時,冷靜地指出人工智能仍處於“初級階段”,可靠性是當前的核心挑戰。

  他認為,中國具備在工業人工智能領域領先的條件,應提出不同於美國的願景,利用自身工業基礎和數據優勢,開發基礎構件和特定技術。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國漢堡大學教授張建偉則強調了技術融合的巨大潛力。他認為,未來,人工智能、機器人、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新能源和新通信技術等顛覆性技術將為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展望人工智能的進化,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興興認為,當前,人工智能訓練需借助外界提供的大量數據,而真正的智能要具備自我學習、自我編程能力,無需人為採集數據。“相信隨着資金和人才的不斷投入,機器智能領域將在未來三至五年發生巨變,期待通用機器人大模型出現。”

  先進製造:從前沿路線到標準建設

  在製造領域,從納米級的光刻技術到宏觀的工廠系統,技術創新正在重塑生産範式。

  半導體光刻領軍企業阿斯麥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沈波認為,人工智能是驅動整個半導體産業發展的關鍵力量,但其發展也帶來了算力與能源消耗的嚴峻挑戰。

  為應對挑戰,半導體行業正沿着兩大路線前進:通過2D微縮持續縮小晶體管尺寸,以及通過3D集成實現芯片堆疊。

  智能製造標準建設同樣備受關注。國際電工委員會工業過程測量控制和自動化技術委員會助理秘書長魯迪·貝利亞迪&&,智能製造是多種技術的融合,在當前的互聯技術背景下,系統已經變得無邊界化,因此智能製造技術的國際標準化尤為關鍵。

  這一觀點與西門子全球執行副總裁、西門子(中國)董事長肖松的主張不謀而合。肖松&&,數實融合(即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西門子的核心發展戰略,創新只有和産業進行深度融合,才能産生最大價值。

  針對智能製造檢測,中國工程院院士馬玉山&&,檢測是使智能製造形成有效閉環的“感官系統”。對於該領域的未來發展,他建議加強頂層設計、産學研融合、人才培養與檢測標準建立,並加大對基礎軟體的投入力度。

  新能源:從儲能技術到開放合作

  能源轉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其中儲能技術是關鍵。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紐約州立賓漢姆頓大學教授斯坦利·惠廷厄姆認為,鋰電池系統憑藉其規模和成本優勢,在未來5到10年仍將在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電池製造企業必須着眼電池的整個生態系統,追溯原材料開採,減少有毒物質使用,並加強電池製造材料的系統管理和回收利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則認為,能源轉型進度落後於預期是受制於新能源的不可控性,需要長時、高安全的儲能技術。液流電池作為一種新型儲能技術,具有本徵安全、時長靈活、擴容方便、循環壽命長、場景應用廣泛等優勢,是未來長時儲能技術破局的關鍵。

  從應用端來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李克強&&,新能源汽車産業目前處於變革窗口期,新能源汽車産業規模在持續擴大,以電池、電機、電控為核心的“三電系統”推動汽車産業生態重構並催生新機遇。

  從人工智能的理性前瞻,到先進製造的精密協同,再到能源技術的路徑探索,第八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的智慧激蕩表明,科技創新浪潮與開放合作共識共同驅動着未來的産業發展。面對機遇與挑戰,中國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匯聚全球智慧,在推動科技發展、構建可持續未來的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