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基金三季報披露收官,公募基金公司及旗下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情況也隨之披露。市場回暖背景下,2025年公募基金管理規模持續攀升,目前已突破36萬億元大關。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目前已有易方達基金和華夏基金這兩家公司的非貨幣型基金管理規模突破萬億元,且均在今年三季度末實現了較快增長。以股票指數類、主動權益類為代表的權益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普遍增長,目前已有200餘人加入“百億俱樂部”。

潘悅 製圖
頭部基金公司優勢明顯
在市場回暖的大背景下,2025年公募基金規模持續攀升。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境內公募基金管理機構共165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50家,取得公募資格的資産管理機構15家。上述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産凈值合計為36.74萬億元。
其中,頭部基金公司優勢依然明顯。日前披露的三季報揭示了公募機構管理規模的最新情況。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易方達基金、華夏基金兩家基金公司的非貨幣型基金管理規模突破萬億元,其中易方達基金非貨規模為1.81萬億元,華夏基金非貨規模為1.52萬億元。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家基金公司的非貨規模均在三季度實現大幅增長,其中易方達基金增長2866.30億元,華夏基金增長1955.89億元。
就非貨幣型基金管理規模的排名來看,除上述兩家基金公司外,還有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南方基金等位居前列。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廣發基金非貨規模為9912.83億元,位列第三;富國基金位列第四,為9198.34億元,與6月底相比,二者之間的差距已明顯縮小。此外,南方基金非貨規模也達到了8500.78億元,較6月底增長1000多億元,排名從第六升至第五位。
指數化投資趨勢成為近年來公募市場發展最為凸顯的特徵之一。截至今年9月底,包括非貨幣ETF、ETF聯接基金及其他場外指數基金在內的指數型基金規模合計近8萬億元。其中,易方達基金和華夏基金旗下指數基金規模均突破萬億元,分別為11061.16億元、10750.37億元。
權益基金“百億俱樂部”達224人
今年三季度,權益市場整體回暖,公募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普遍增長,股票指數類、主動權益類增長尤為顯著,“百億俱樂部”持續擴容。據Wind統計,截至今年9月30日,在2263位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經理中,共有224位的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
其中,來自華泰柏瑞、易方達、華夏、嘉實等基金公司旗下的股票指數型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已經達到千億元以上。在管基金規模最高的為華泰柏瑞基金的柳軍,其代表産品包括華泰柏瑞上證紅利ETF、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等,合計管理規模為5425.07億元。易方達基金經理余海燕緊隨其後,其代表産品為易方達滬深300醫藥ETF、易方達滬深300ETF等,合計管理規模為4403.51億元。
主動權益類基金經理中,知名老牌基金經理如易方達基金張坤、興證全球基金謝治宇、中歐基金周蔚文、匯添富基金胡昕煒等的管理規模均達到了300億元。
此外,還有不少三季度新增的“黑馬”基金經理,其管理規模在三季度迎來50%以上的增幅。例如永贏基金經理任桀,其管理規模從二季度末的11.66億元躍升至三季度末的128.78億元,單季度增長逾10倍;德邦基金經理陸陽、中航基金經理韓浩的基金管理規模亦分別實現8.13倍和7.72倍的躍升,快速躋身百億陣營。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爆發式增長往往來自短期內産品凈值迅猛上漲疊加資金集中申購的雙重驅動。
從基金公司角度來看,據記者初步統計,今年三季度,富國基金共有4位基金經理新躋身“百億俱樂部”,分別為范妍、曹晉、寧君和孫權,其管理規模分別為141.31億元、131.73億元、124.15億元和108.64億元。此外,中歐基金、易方達基金、興證全球基金各有3人的管理規模突破百億元大關。
管理規模更趨分化
隨着股票市場的回暖,權益基金經理管理規模也“水漲船高”。但從總體情況來看,基金經理管理規模更趨分化。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共有570位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不足2億元。其中,還有部分基金經理二季度末的管理規模在2億元之上,但三季度以來不斷縮水,最終在三季度末時管理規模跌破2億元。
例如,淳厚基金經理陳寒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的管理規模為30.04億元,但截至三季度末管理規模僅有0.028億元。從其所管理的産品來看,因發生大額贖回,旗下中長期純債型基金——淳厚穩榮一年定開在今年二季度末的規模達30億元,而在三季度末已縮水至0.01億元。不過,其管理的産品業績尚可,如淳厚穩嘉的任職回報率為6.25%,淳厚穩榮一年定開的任職回報率為3.14%。
此外,還有部分基金經理因業績表現不如同類産品,因而面臨規模壓力。如招商基金經理王宇截至二季度末的最新管理規模為2.26億元,三季度則降至1.99億元。截至11月5日,王宇管理的招商豐茂今年以來的回報率為3.09%,儘管收益為正,但在同類1339隻産品中僅排名1222,規模也從2024年底的0.62億元降至今年三季度末的0.41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基金經理管理規模分化明顯,是業績表現、公司平台實力與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導致的。未來,隨着公募基金行業進一步發展成熟,行業優勝劣汰或將加速,中小機構需進一步探索如何依託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突圍。
(記者羅逸姝采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