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回購增持與減持交織 A股市場資本運作活躍
2025-11-06 記者 張紋 來源:經濟參考網

  進入2025年11月,A股市場資本運作活躍度提升。11月6日,多家上市公司集中披露股份增持、回購及減持公告,形成産業資本“護盤”與部分股東“套現”並存的市場圖景。據數據統計,11月1日至6日,已有超過百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回購,總金額超過30億元;與此同時,減持公告同步增多,僅11月5日單日就有49條披露減持相關公告發布,涵蓋多行業領域。

  11月以來,上市公司及股東通過增持回購“真金白銀”入場,呈現“規模擴大、頻次加密、力度加碼”特徵,成為穩定市場預期的重要力量。短短幾個交易日,回購金額突破30億元,疊加控股股東與高管的增持動作,入場力度持續增強。

  龍頭企業率先發力,大額回購案例頻現。11月4日,歌爾股份公告稱,公司4月啟動的5億至10億元回購方案已近完成,截至10月31日累計回購3413.65萬股,支付金額達9.40億元,接近上限;11月5日,美的集團公告,截至10月31日,相關累計回購1.31億股,支付超95.75億元,彰顯對長期發展的信心。跨境回購成為新亮點,中集集團11月5日同步回購H股和A股,分別斥資381.54萬港元和2999.95萬元,以兩地聯動操作傳遞估值認可信號。

  不少公司選擇“加碼”回購,或上調金額或提高價格上限。順豐控股將2025年首期回購資金上限從10億元大幅上調至30億元,調整幅度達200%;瀾起科技將回購價格上限從117.80元/股提高至200元/股,為操作留足空間;棕櫚股份不僅將回購價格上限從2.37元/股上調至3.88元/股,還延長實施期限6個月,保障方案推進。

  增持方面,控股股東與高管團隊協同發力。11月5日,金田股份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完成增持1343萬股,金額8948萬元;11月4日,華凱易佰董事莊俊超已增持57萬股,並計劃未來6個月繼續增持不低於3000萬元,董事長配偶羅春也完成186萬股增持。開立醫療、華蘭股份等公司高管近期集中增持,進一步強化與公司的利益綁定。

  與增持回購的積極態勢形成對比,11月以來減持公告數量攀升。據同花順顯示,截至11月6日,A股市場已有170條減持相關公告發布。從主體看,涵蓋控股股東、持股5%以上股東、董監高及創投機構;從規模看,既有億元級大額套現,也有小額減持,整體呈現明顯分化。

  控股股東合規減持案例受關注。11月5日,新特電氣公告,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完成減持1113.23萬股,佔總股本約3%。減持通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實施,公司強調本次減持未導致公司控制權變更,亦不會對公司治理結構及持續經營産生重大影響。

  此外,大額減持計劃也頗受注意。11月6日,聞泰科技公告,公司大股東無錫國聯集成電路投資中心擬減持不超過3%股份,對應約3733.91萬股;11月5日,方正證券公告,大股東中國信達擬減持不超過1%股份,數量8232.1萬股。市場人士&&,此類計劃因規模較大,短期可能對市場情緒形成一定影響。

  從原因看,減持呈現多元化特徵:一是董監高自身資金需求,如金力永磁部分董事及高管擬合計減持不超0.15%股份;二是創投機構因基金存續期到期退出;三是控股股東優化持股結構,這類減持規模通常可控,對經營影響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減持較為理性,如華峰測控控股股東擬減持不超2%,澳華內鏡控股股東之一擬減持不超1.93%,均未超市場預期上限。

  分析人士指出,合規減持是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正常表現,關鍵在於與公司基本面是否匹配。基本面穩健的公司,適度減持往往不改變長期價值,反而可能為機構提供入場機會;而業績承壓、估值偏高的公司,大額減持可能引發擔憂。不過多數公司股價未出現極端波動,顯示市場對合規減持已形成一定預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