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出海從“可選項”變成“必選項”,而擺在面前的卻是更加多元複雜的外部環境時,中國車企的出海戰略也在積極謀變。
海外市場成關鍵增長引擎
10月29日,比亞迪亮相已更名為“日本移動出行展”的2025日本東京車展(以下簡稱“東京車展”),首發了專為日本市場量身定制的K-EVBYDRACCO,並同步推出“純電+混動”雙線策略,正式在日本市場引入其首款插電式混動車型海獅06DM-i,拓展日本市場車型布局。
據悉,自2022年7月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以來,比亞迪已推出元PLUS、海豚、海豹、海獅07等多款暢銷純電車型,並計劃2027年前在日本市場布局7款至8款純電及混動車型。目前,比亞迪在日本已建立66家銷售據點,渠道網絡正穩步拓展。
數據顯示,今年1-9月,比亞迪在日本的純電累計銷量達2899輛,同比上漲66%,首次進入進口車品牌銷量前十。其中,9月單月上牌量突破800&,顯示比亞迪已突破早期嘗鮮用戶圈層,開始進入主流消費視野。
比亞迪日本市場的表現展示了中國汽車品牌出海的蓬勃態勢。自2023年出口量首次超越日本躍居全球首位後,中國汽車出口規模持續攀升,至2025年仍保持強勁增長態勢。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海外市場成為關鍵增長引擎。今年前9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量已達495萬輛,同比增長14.8%。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呈現倍增態勢,1-9月出口量達175.8萬輛,同比增長89.1%,佔據總出口量的35.5%。
從車企方面來看,比亞迪成為出口增長最快的車企之一。1-9月,比亞迪累計出口70.5萬輛,同比增幅高達133.3%,出口量在整車企業中排名第二。奇瑞汽車以93.6萬輛的累計出口量位居榜首,佔出口總量的18.9%。而在出口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北汽集團、奇瑞汽車和長安汽車均取得了兩位數增長。
車企出海面臨多重挑戰
行業普遍認為,中國車企積極“走出去”已成必選項,但迎接中國車企的並不全是好消息。
首先,貿易壁壘升級構築的市場准入“高墻”,成為最直接的外部阻力。2025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加劇,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美國維持25%的進口汽車及零部件稅率,俄羅斯則取消了相關稅收優惠。這些政策直接推高了出口成本。有車企測算,僅歐美市場的關稅成本就侵蝕了15%以上的利潤空間。
更嚴峻的是技術壁壘的隱性限制,歐盟新《電池法規》要求車企對電池全生命周期負責,若未建立合規的回收體系,産品將面臨禁售風險,這對多數剛布局海外的中國車企構成不小壓力。另外,歐盟碳邊境稅(CBAM)試點計劃將電動汽車納入徵稅範圍,預計2026年起徵收,可能使單車成本增加3000元至5000元。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谷民崇認為:“關稅壁壘猶如可見的浪花,而技術性貿易壁壘則是暗礁”。這些技術性貿易壁壘正從産品性能向環保、安全乃至社會責任領域延伸,監管範圍也從産品本身擴展到全産業鏈。
其次,知識産權和數據合規成為新焦點。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發布的《2025中國汽車海外知識産權保護研究報告》顯示,我國自主品牌通過《專利合作條約》布局的海外專利中,近50%未進入目標國,有效專利佔比僅47%。部分車企因不熟悉海外專利布局,曾遭遇産品禁售或高額賠償。
數據合規成為另一大挑戰,其中歐盟的法規尤為嚴格。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要求車輛收集的用戶位置數據必須存儲於本地服務器。中國車企出口到歐美市場,需建立本地化數據中心,單一市場合規成本將增加2000萬元至3000萬。
中倫律師事務所北京辦公室合夥人李瑞認為,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僅僅依賴一般性的法律法規已不足以應對。
此外,本土化深度不足,服務網絡建設滯後也成為中國車企扎根海外市場的“絆腳石”。比如,歐洲市場曾多次出現因技師資質不足導致的服務糾紛。
J.D.Power數據顯示,成熟市場中售後服務對品牌忠誠度的貢獻度達35%,遠超産品性能因素,服務短板已開始削弱中國車企的前期市場優勢。
主動布局構建全球化生態
從監管合規到供應鏈管理,從市場環境到文化適配,中國汽車出海進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複雜性與不確定性。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鄭赟認為,中國汽車出海已經到了全新的階段,下一步,中國品牌需要做好“深度本地化破局貿易壁壘、新能源技術輸出與標準引領以及全渠道的用戶服務運營創新”,通過更加融入本地的運營方式、文化模式,構建全球化的生態系統。
中國機電産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中國整車出口首次超過零部件,成為機電産品出口第一大類,但中國車企也存在品牌口碑、售後體系、國際人才短缺等問題,建議車企推動出口多元化,應對歐盟數據法規等問題。
在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看來,車企應堅持通過多元化品牌適配海外政策,學習國內家電企業的出口經驗,發揮産業鏈協同、建廠成本低、工作效率高的優勢。
面對複雜局面,中國車企也在主動布局,不再簡單地將國內生産的車輛運往海外,而是深度融入當地市場。
針對日本市場,比亞迪專門開發了純電K-Car車型K-EVBYDRACCO,精準匹配當地需求。比亞迪亞太汽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劉學亮&&,“未來,比亞迪將繼續全力投入日本市場,深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産品矩陣,與日本用戶共同探索更可持續的未來出行方式。”
日本市場只是比亞迪全球戰略的一部分。目前,比亞迪已邁入“全産業鏈協同、生態深度扎根”的出海新征程,其新能源汽車産品覆蓋全球117個國家和地區。
除比亞迪外,長城汽車也是最早實施全球化戰略的汽車廠商之一。近年來,在長期主義理念的指導下,長城汽車的全球化發展已從單一産品出口升級為研、産、供、銷、服全面出海的“生態出海”。
截至目前,上汽、長安、廣汽、奇瑞等頭部中國車企,都已有或計劃建設海外生産基地,並同步在全球建立了多個研發中心,針對不同市場的氣候、路況和用戶偏好進行專項研發,實現了“全球標準+區域特色”的産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