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從“代步工具”到“智能空間”
電動化智能化驅動汽車産業轉型升級
2025-11-06 記者 汪偉 王梓涵 來源:經濟參考報

  儘管仍受家裏人“買合資車”觀念的影響,但30歲的小劉最終還是購買了一輛國産新能源汽車,這也是他人生中的第一輛車。“我買的不是代步工具,而是移動的智能空間。”小劉説。

  小劉是中國當下數千萬新能源汽車用戶中的一員。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6億輛,其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689萬輛。這一數據,是當下汽車産業高質量發展的最好注腳。

  如今,國産新能源汽車不僅實現了市場“破局”,更連續多年保持全球産銷量第一,展現出強勁的産業活力。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有形市場分會名譽理事長蘇暉説:“從宏觀視角看,中國已經充分證明自己是汽車大國,新能源領域的突破更是為其向汽車強國邁進奠定了基礎。”

  智能網聯重新定義汽車

  最近,一則以微電影形式呈現的汽車廣告傳播甚廣。廣告前半段突出汽車的駕駛感、通過性,後半段則展現了其生活空間的功能——雖然這對夫妻沒能找到入住酒店,但沿車身支起的天幕、懸挂的各式綵燈,為他們帶來了全新露營體驗。

  與汽車對話、在車內旅居……智能網聯汽車的出現,正為很多人的工作與生活帶來新的可能。由此,很多關於汽車的話題,也需要新的時代答案。

  其一,如何用汽車定義國家工業化水平?

  “汽車的普及程度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標誌”——這幾乎是工業領域的共識。傳統燃油車擁有成熟的研發與製造體系,許多車企更是專注於突破“發動機技術”,將其視為自身技術水平的代表。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造車“新勢力”最初並不被看好。

  如今,市場格局發生反轉。

  新能源汽車憑藉電機驅動方式,在“零百加速”動力輸出方面達到傳統燃油車同等甚至更優水平。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汽車搭載越來越多的智能輔助功能,改變了購車人對汽車的傳統認知,也催生了新的需求點——除了電池續航里程外,人們還重點關注智能輔助駕駛、智能座艙交互體驗及生活服務功能。

  福特T型車通過大規模流水線的高效生産模式,大幅降低了汽車製造成本,推動汽車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汽車普及程度”代表國家工業化水平;那麼,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産品,通過日益豐富的智能輔助功能,正在重新定義汽車概念。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説,如今,“汽車普及率”不僅從生産能力、效率等維度展現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水平,更從汽車所集成的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甚至包括生産端理念、消費端態度等多維度呈現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這是新型工業化水平的衡量指標。

  其二,社會承載力是否足以支撐“車輪上的國家”?

  相比歐美,我國的汽車普及率仍有一定差距。曾經,業內也對“車輪上的國家”産生過質疑,剔除收入水平,龐大人口基數可能帶來的超大規模汽車保有量會給交通、環保帶來何種壓力?

  如今,隨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輔助功能的多元化,汽車如同手機一樣正在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智能導航系統讓車主可以選擇最優路線,避開交通擁堵;清潔電力驅動的應用不僅沒有帶來環保壓力,反而推動環境改善……

  創新驅動汽車産業升級

  在青海省西寧市一家新能源汽車4S店內,負責人裴懷棟正為顧客講解車輛的智能座艙功能。問及中國新能源汽車與燃油車的區別,他直言:“過去的燃油車時代,我們更多是在模仿;現在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從電池到智能系統,全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

  這番話,正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從“入局”到“破局”的生動注腳。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充電樁”與“新能源汽車”誰先發展的問題,成為擋在行業面前的一座隱形“樁”。一年後,《關於實施第五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的公告》發布,市場上大量未達標二手車的處置難題又讓行業面臨新的考驗。

  但是,政策的持續發力與市場的自發探索,逐漸拔除了這些阻礙發展的“樁”。截至2025年7月底,我國充電基礎設施數量達1669.6萬個,是“十三五”末的10倍,實現“每5輛車就有2個充電樁”,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國家能源局還推動“開綠車、用綠電”,開展車網互動試點,讓電動車化身“移動充電寶”,參與電網“削峰填谷”。

  電動化與智能化融合是汽車産業核心發展方向,電動化不僅是承載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的基礎,更契合全球碳中和目標。

  隨着新能源汽車賽道前景愈發清晰,小米、華為、京東等互聯網大廠也紛紛跨界入局。傳統車企憑藉底盤、車身結構、碰撞測試等領域的長期積累堅守陣地,跨界玩家則依靠智能化、大數據優勢與良好的用戶體驗異軍突起,新舊造車勢力的碰撞讓行業競爭愈發激烈。

  蘇暉認為,目前,電動汽車試驗、檢驗體系尚未完全成熟,多種技術路線並行符合當前實際需求,市場始終是檢驗企業生存能力的核心標準,無論是跨界玩家還是傳統車企,最終能否立足的關鍵在於平衡創新與安全。

  有人擔心:“智能駕駛確實方便,但萬一系統出現問題怎麼辦?”也有人擔憂:“充電樁‘堵樁’如何解決?”此外,換電模式與充電模式誰能勝出、電池安全如何徹底得到保障等問題,仍待行業給出答案。

  所有的新問題都是發展的新動力。2020年9月,我國提出“雙碳”目標,如今五年過去,這一正確理念不僅驅動新能源汽車産業持續升級,更帶動汽車製造、能源消費全産業鏈的變革——智能化、自動化技術不斷提升車輛安全性能,核心技術突破與全球競爭力提升成為行業聚焦的重點。

  大浪淘沙。遵循新發展理念、平衡創新與安全、持續解決用戶痛點的企業,必將在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強國”的征程中,成為最終的領跑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