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湖州“三小車”融合模式受關注——以現代化交通服務體系賦能綠色發展新格局
2025-11-06 來源:經濟參考網

  不久前,交通運輸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首輯《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典型案例集(2025)》,涵蓋建設現代化交通基礎設施、提升運輸服務質量、加強科技創新驅動、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深化交通運輸改革、促進交通産業發展等7個方面共44個具體案例。其中,《浙江實施城市交通智慧管理》典型案例入選,浙江省湖州市“政企聯動、合作共享,打造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與公共自行車‘三小車’融合發展樣板”備受關注。

  《案例集》指出,湖州通過“三小車”融合模式,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其經驗對中小城市綠色交通體系建設具有重要示範意義。北方工業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紀雪洪&&,此舉是落實“雙碳”目標、推動交通産業數字化轉型的生動實踐,未來國家將支持更多地區探索“交通+生態”協同發展路徑。

  “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不僅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利,也串聯起湖州市大大小小的名勝古跡。為進一步促進共享兩輪車健康發展,湖州積極推出政策引領,鼓勵技術融合賦能,繪就出一幅獨具特色的發展新圖景。”湖州市交通局運輸管理處處長高健指出,湖州市多年來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低碳之路,積極推動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與其他行業的融合,構建豐富多元的出行生態平台。

  “三小車”融合低碳出行蔚然成風

  據了解,湖州市局通過整合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與公共自行車資源,構建“政府主導監管、企業協同運營、數據互聯互通”的一體化管理平台。該模式創新實施“三權分置”機制(所有權歸政府、使用權歸企業、運營權市場化),實現車輛投放動態調控、停放區域智能規劃,有效緩解城市交通“最後一公里”壓力。

  同時,湖州市交通局創新性推出全國首個“生態身份證”系統。用一張“電子身份證”,湖州市對每一輛共享電單車的情況都可以做到瞭如指掌。利用電子標籤技術,湖州市對共享電單車進行總量控制和監測,綜合監管平台歸集各企業車輛投入情況、每輛車的客戶使用情況和營運狀況,將共享電單車所有靜態信息有效匯總,在監管工作上做到有的放矢。

  市民通過“湖州數智生態”微信小程序註冊後,騎行“三小車”可實時記錄減碳量,並轉化為“綠幣”積分,兌換景區門票、公共交通優惠等綠色權益。數據顯示,該機制上線以來帶動107萬市民參與低碳出行,形成“人人減碳、全民共治”的生態治理新格局。同時依託共享浙江碳普惠綠色出行模塊,建立居民交通出行“碳積分” 體系,鼓勵公眾採用步行、共享單車、地鐵、公交等出行方式,踐行綠色低碳交通生活。

  北斗規模化應用科技創新引領發展

  在規範停放秩序上,基於北斗高精度定位、RFID射頻技術,車輛和電子圍欄相互感應,並實時上傳信息,有效實現共享電單車多市場主體共享電子圍欄,規範了車輛停放秩序。這些智慧監管技術也是在共享電單車進入湖州市時就開始全面應用。

  由美團與千尋位置聯合運營的首批2500輛時空智能共享電單車,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投入運營。這是湖州自2024年入選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北斗規模應用試點城市後的又一標杆項目,借助北斗技術應用,為用戶帶來精準停放、安全駕駛、預警提示等安全出行功能。

  隨着技術的進步,湖州市對共享電單車的管理也更加精細化、智慧化。從基於RFID射頻技術和電子標籤的靜態管理,到基於北斗定位技術的動態監測。湖州市在共享電單車的安全騎行、熱區監控、停車飽和度預測等方面實現了更加有效的管理,顯著提升了用戶出行體驗。

  共享電單車落地慢行服務拓展邊界

  近年來,共享電單車等新業態在全國範圍內快速發展。第三方統計數據顯示,共享電單車總投放量超700萬輛,覆蓋全國31個省和700多個城市。作為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共享電單車以資源優化配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能和有力保障,在便民服務、緩堵保暢、節能減排、靈活就業、經濟貢獻、安全治理等方面發揮着積極的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解決了老百姓短途出行“最後一公里”的難題,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機動性、便捷性和可達性。

  美團騎行行業發展中心總經理令鴻嘉&&,共享電單車具有靈活機動等特性,將騎行與餐飲、住宿、購物等到店體驗式消費融合。不僅有利於實現景區、商圈“最後一公里”無縫銜接,還可以極大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比如在南潯古鎮等景區,游客在游覽古鎮後,可便捷地使用共享兩輪車前往周邊酒店、餐廳或其他景點,可緩解景區擁堵,提升游客體驗。

  在公共交通融合上,湖州、南寧、長沙等地積極探索創新。在共享出行中,有超過25%的出行與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工具接駁使用,與地鐵的關係以補充出行為主、接駁為輔。在實際運營中,共享電單車大量應用於接駁公交地鐵、早晚公交車停運期間出行等場景,在空間和時間上成為公共交通的重要補充。共享電單車可有效擴大公共交通覆蓋範圍,完善交通體系,滿足市民對短途出行“省力、高效、低成本”的核心需求,尤其在日常通勤接駁、早晚高峰、旅游出行場景中具有顯著優勢。未來,城市市民有望通過一個乘車碼,無縫換乘地鐵、公交與共享電單車,實現更便捷、高效的一體化出行。(華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