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雖已落下帷幕,“人工智能促進科技與發展”的主題仍在全球科技界激蕩迴響。在業界看來,這場論壇不僅展現了中國智造的技術硬實力,更清晰傳遞出一個核心信號:“開放合作”的包容姿態與“自立自強”的技術根基,已共同構成中國智造高質量發展的雙重底色。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十五五”藍圖,“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被擺在了重要位置,“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部署明確。這一戰略導向在智造領域的具象化表現,就是關鍵製造技術與核心裝備的自主可控能力持續突破。數據見證着創新征程的堅實步伐: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超3.6萬億元,較2020年實現48%的顯著增長;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排名從第十四位躍升至第十位;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加快崛起,正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智造關鍵領域,量子檢測技術提升精密製造精度,工業軟體在高端裝備領域實現突破,集成電路封裝測試設備國産化率顯著提高……這份厚重的技術家底讓中國智造高水平自立自強有了堅實支撐:不是被動突圍,而是主動布局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並將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重點領域謀求決定性突破。2025年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發布的《智能製造用例模板》《智能製造新技術應用指南》團體標準等重要成果,正是智造領域自立自強的鮮活實踐,證明自主創新從來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為産業升級築牢技術根基。
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的6年歷程,正是中國智造開放包容姿態的生動注腳。本屆論壇上,與會專家點出了全球製造業的共同痛點與訴求:在高端製造技術競爭白熱化的今天,沒有國家能僅憑一己之力完成全産業鏈智能化升級。中國智造正用實際行動回應這種訴求:人工智能企業深度求索堅持開放開源的技術路線,電動車巨頭比亞迪將核心技術面向全行業開放共享,我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中外政府間科技協議達119個,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開放合作已成為中國智造自立自強的重要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在論壇與會者看來正是智造升級的核心路徑。當前全球製造業面臨能效提升、柔性生産等共同挑戰,我國正在全面實施的“人工智能+”行動,提供了可借鑒的解決方案:以人工智能引領科研範式變革,加強人工智能同産業發展、文化建設、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相結合,搶佔人工智能産業應用制高點,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中國智造的升級路徑打破了長久以來的技術壟斷——以自主創新夯實産業根基,確保核心技術不受制於人;以開放合作整合全球資源,讓創新成果惠及世界。這一路徑不僅為國內新質生産力培育注入強勁動力,更通過可複製的實踐案例為全球製造業轉型貢獻中國方案。中國智造正以“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雙重堅守,在全球産業變局中書寫着兼具中國特色與全球意義的發展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