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AI+金融”不斷深化 政策文件正研究編制
2025-11-01 記者 張莫  來源:經濟參考報

  當下,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技術産生了智能效應,與各行業深度鏈結、同向賦能。從2025外灘年會到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人工智能+金融”成為熱議的重點議題之一。

  記者從這些會議獲悉,多家金融機構正在深入布局“人工智能+”相關行動,推動相關場景應用不斷擴圍。與此同時,金融管理部門也在研究編制“人工智能+金融”政策文件。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在推進“人工智能+金融”創新試點的同時,相關風險挑戰也需予以高度重視。

潘悅 製圖

  應用擴圍 “人工智能+金融”布局漸深入

  人工智能引領新一輪技術革命,不論是銀行、保險還是證券基金,都在深入布局“人工智能+”。今年以來,這一態勢尤其明顯,以銀行為例,從“數字化”進階到“智能化”,“人工智能+”行動已成為重要抓手。例如,工行今年發布《領航AI+行動計劃》,招行在中報提出以“AI First”引領數智招行建設。

  人工智能與金融業務場景的融合也逐漸深化。根據中國建設銀行最新發布的三季報,其體系化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建設,金融大模型已累計支撐347個業務場景,優化“幫得”客戶經理智能助理、授信審批等場景功能,重點推進網點員工問題智能響應、財富管理“虛擬專家”等標杆場景建設,優化經營管理模式,賦能員工,提升服務客戶體驗。

  在2025金融街論壇金融科技大會上,興業銀行首席信息官唐家才介紹稱,興業銀行在2025年初發布興業銀行“人工智能+”行動方案框架(2025-2027年),推進AI在各領域落地。“我們也將人工智能應用情況作為一個考核指標,加入到了全行業務條線的考核指標中,激勵大家更好地擁抱AI、應用AI”,唐家才説,行動方案框架發布後,取得了不錯的效果,AI智能體數量相較年初有大幅增長。

  唐家才還透露,不滿足於AI的“點狀應用”,興業銀行正在“體系化、全流程”推進智能化改造,深度探索AI在業務全鏈路中發揮最大價值。“我們希望將一些重點項目打造成全行的標杆項目,並輻射帶動一批業務流程的優化。”他説。

  據國泰海通首席信息官俞楓介紹,國泰海通前瞻布局,全面升級“ALL in AI”人工智能應用戰略,創新算力、模型、數據三大舉措,落地千億級參數垂類大模型,2025年推出行業首個全AI智能APP“靈犀”,推動大模型在智能服務、投顧、投研等九大領域全面應用。

  引導發展 管理部門釋放政策信號

  金融機構布局升溫,金融管理部門也着力推進“人工智能+金融”健康穩妥發展。

  實際上,在國務院於今年8月底發布的《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中就對推動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提出明確要求。近日,金融管理部門在相關論壇也透露出下一步引導發展的方向和舉措。

  在2025成方金融科技論壇——“數據驅動 智慧為民”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科技司副司長李興鋒圍繞“數據驅動 智慧為民”主題,分享了深化運用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助力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思考。“深化‘人工智能+’,印發實施深化運用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通知,研究編制‘人工智能+金融’政策文件,組織建設金融領域國家人工智能行業應用中試基地,切實激活金融服務新動能。”李興鋒説。

  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金融科技大會資本市場金融科技論壇上,中國證監會黨委委員、副主席李超&&,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進,作為戰略性新興技術的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資本市場的生態和運行模式,要規範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規避可能帶來的風險,要加強數據安全保障和業務風險防控,合規開展業務,切實保護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李超説,要聚焦高價值應用場景,推動業務技術深度融合。探索開展“人工智能+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專項試點,加強風險控制和容錯包容。在符合國家和行業要求,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在關鍵業務場景的研究與應用,推動創新服務模式的規模化應用,探索更多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

  駕馭創新 相關風險挑戰需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人工智能+金融”不斷推進,一些隨之産生的風險也引發了業內人士的關注,這些風險對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監管均提出挑戰,需予以重視。

  從金融機構角度而言,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在2025外灘年會上&&,在微觀層面,單家金融機構主要面臨模型穩定性風險和數據治理風險,前者因AI應用高度依賴模型支撐業務拓展而凸顯重要性,後者則涉及數據來源選擇、質量把控及事後評估監測等關鍵環節。

  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數智化時代下的金融風險防控與協同治理”平行論壇上,農業銀行總法律顧問趙廷軍也&&,人工智能應用在推動銀行業經營模式變革、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提出了新的要求。

  “數據質量的高低、模型設計的合理性以及算法的科學性,直接決定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有效性與安全性,一旦數據、模型或算法自身存在缺陷,便可能導致錯誤的用戶畫像或錯誤的信貸決策等,從而衍生出新的金融風險。”趙廷軍説。

  而從金融監管角度而言,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在2025外灘年會上指出,各類金融機構和活動如果運用AI,應提供透明、可解釋的模型。但實際上AI的發展,特別是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必然帶來模型的黑箱性,未來,監管可能需要面對黑箱模型産生的結果,進行調節或監管金融市場。另外,如果AI模型大量運用短期高頻數據,學習結果很可能也是高頻、短期、技術性的,可能與金融穩健和宏觀調控所需要的面向基礎面、長遠穩定性的要求不一致,這個問題確實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