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專訪《柳葉刀》主編霍頓:與中國一起,探討星球健康的全新未來
2025-10-28 記者 關佳浩 實習生 陳妙然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全球頂尖的醫學期刊之一,《柳葉刀》(The Lancet)不僅是醫學前沿研究的發表平台,也日益成為全球公共衞生議程的塑造者之一。近期,《柳葉刀》主編理查德·霍頓(Richard Horton)到訪上海。理查德·霍頓從1995年擔任《柳葉刀》主編至今,不僅持續通過期刊平台聚焦氣候、環境等議題,而且始終是“星球健康”(Planetary Health)理念的堅定倡導者。在當前全球氣候危機、新發傳染病威脅等非傳統安全議題的出現與人工智能技術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人類應如何面對生存挑戰?中國在全球衞生格局中扮演着怎樣的角色?醫學期刊又將如何捍衛科學的真實性?帶着這些問題,本報記者對霍頓教授進行了專訪。

  星球健康是關乎文明存續的“大命題”

  “必須將公共衞生重新定義為一個更宏大的全球視角。”採訪剛開始,霍頓教授就直指“星球健康”概念的核心。“大約15年前,我意識到傳統的公共衞生方法沒有解決人類面臨的最關鍵威脅,特別是氣候危機。”他坦言,許多政府在解決日益加劇的氣候緊急情況上是失敗的,而衞生界在很長時間裏也未能充分談論氣候與自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為了更直觀地説明這一議題的緊迫性,霍頓構建了一個極具歷史縱深感的場景:“走進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會看到一系列曾經非常成功但最後走向滅絕的文明……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今天生活的世界在100年或200年後還會以同樣的方式存在。”他認為衞生界在引起人們對“人類生存威脅”的關注方面,應當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當被問及對於全球公共衞生安全的考慮時,霍頓的視角迅速拉回當下。他提到剛剛發表的《柳葉刀同一健康委員會報告》。“‘同一健康’(One Health)是我們對人類健康、動物健康和環境的關注結合起來的理念,這對於防止下一次疾病大流行至關重要。”霍頓分析,疫情最有可能起源於人畜共患感染,如果要防止下一次疫情,就需要關注人類、動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霍頓展望道,“2030年將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終點,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當話題轉向中國時,霍頓的言辭中充滿了毫不掩飾的讚嘆。作為《柳葉刀》的主編,他見證了中國醫學科學快速發展的全過程。他回憶道,30年前,中國鮮少出現在醫學或公共衞生領域的談論中,但現在,中國是醫學科學的‘超級大國’。“這是我這一代人的職業生涯中,所見過的世界上最顯著的轉變。”他將這一“令人驚嘆的故事”歸功於中國對教育體系、衞生系統和科學研究的長期鉅額投資。

  在評估中國對全球健康的貢獻時,霍頓提出了兩個清晰的維度。首先,中國有14億人口。僅僅是提高中國人口的健康水平,本身就是對全球健康的巨大貢獻。第二,近年來,尤其是過去10年,中國的區域領導力和全球領導力也在持續增強。中國正在培養醫學和公共衞生領域的領導者,在世界衞生組織(WHO)、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機構中擔任要職,比如世界衞生組織前總幹事陳馮富珍等。霍頓對中國的發展軌跡“非常樂觀”,並且認為“變化還在加快”。

  重視人的核心作用

  當記者問道人工智能(AI)將對醫學研究産生何種影響、《柳葉刀》又將如何應對AI帶來的學術造假風險時,霍頓説,“首先,AI只是工具。”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出身的編輯,霍頓認為,AI它不會取代人類,不會取代醫生、護士,“它們是幫助衞生專業人員更好地工作的工具”。他承認AI在某些領域的強大潛力,比如閱讀X光片、病理報告。這些基於大數據統計訓練形成的AI模型,無疑提高了檢測的準確性。但他同時指出了AI的局限性與過度炒作。“AI工具會犯錯誤,它們並不完美。”他直言,“AI不會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不會解決全球貧困,也不會創造世界和平。這必須由人類來做。”

  對於《柳葉刀》的編輯評審團隊而言,AI帶來的原創風險更為直接。他描述了一個令人擔憂的場景:“我可以在大型語言模型裏説‘給我寫一篇3500字的關於肝癌的評論’,AI能快速生成一篇文稿,然後我直接將它投稿給《柳葉刀》。”霍頓警告,如果編輯和同行評審沒有做好工作,這些“偽造的産物”就可能蒙混過關。他坦言,《柳葉刀》確實已經收到了“很明顯是使用大型語言模型生成”的投稿。

  “這意味着編輯和同行評審員必須特別注意防範發表假論文的風險。”霍頓強調,保護科學文獻的純潔性是必要的。

  採訪臨近結束時,記者替中國廣大醫學生和青年科學家們提了最後一個問題:您對他們有什麼期待?而霍頓的回答充滿激情和鼓勵。

  “我們正處於如此多的變革性發現的邊緣,現在是開啟你們職業生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我鼓勵你們,和最優秀的人一起工作,追求你最熱愛的事情。不要讓任何人轉移你的激情。我相信你會得到充分的回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