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揭曉的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路徑進行了理論剖析。三位學者喬爾·莫基爾、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因“闡釋創新驅動型經濟增長”而獲獎。這一獎項不僅具有學術意義,更為探索現代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提供了新視角。
本屆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數學模型,闡釋了增長獲得的條件和增長取得的過程,揭示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內核。這一成果既解釋了歷史上增長的經驗,也證明了增長本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破壞”過程——以新技術淘汰舊技術,證明了技術創新是實現持續增長的核心條件,通過創新才能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生産率螺旋式上升,推動經濟升級。
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經濟增長曾長期依賴物質要素的投入和積累。工業革命前,經濟增長多由人口增長、資源開發或貿易擴張驅動,但這類增長往往陷入邊際收益遞減的困境,並未能實現穩定快速的增長。
工業革命帶來了全新的變化。歷次工業革命中,每一次重大的技術突破都快速提高了勞動生産率,催生了持續的經濟增長,並伴隨着增長範式的轉變和新舊秩序的交替。成功的創新通過引入新工藝和自動化設備顯著提升生産效率,大幅降低生産成本,對産業升級形成直接推動;成功的商業模式創新則通過資源整合開闢新需求,催生新興職業領域,創造新市場與就業機會。經濟在“破”與“立”、在不斷的新陳代謝中保持了活力。
在西方經濟學中,消費、投資、出口在很長時間裏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不同階段,不同的因素交替發揮主導作用。但實踐表明,單純依賴投資或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難以持久,在現代經濟增長中,新的科技和創新生態成為增長邏輯起點,創新也成為打破停滯、推動持續繁榮的核心引擎。
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在各國經濟發展實踐中得以體現。美國高科技産業對GDP貢獻率持續上升,生物科技、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創新幫助其佔據全球産業鏈高端位置。中國也通過信息通訊、新能源等技術突破,在國際貿易中的高技術産品出口份額逐年提升。
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增長面臨技術革命與結構轉型的雙重挑戰。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結構的變化,“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在發生着變化。一方面,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投資則從更注重規模轉向更注重效益,另一方面,經貿摩擦導致外部不確定性增加,出口對經濟的拉動效果波動加大。歷史經驗與諾獎理論均給予現代經濟增長啟示,即要加大創新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值得稱道的是,獲獎成果還提煉出可操作的理論框架,突出了創新與制度互動的核心地位,對現代經濟增長的實現和持續提供了理論依據。其中,創新和競爭的微妙平衡、建立起保護創新的機制都很有現實啟示。
突破增長瓶頸的關鍵在於構建創新友好型生態,也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正確加持。莫基爾的研究警示,資源有限下的無效博弈只會導致技術趨同和價格戰惡性循環;阿吉翁的創造性破壞模型進一步啟示,政策需平衡競爭與保護,編織起保護創新的安全網,而非簡單追求短期穩定。只有支撐創造性破壞的機制,才能激發創新,因此制度的作用就格外重要。
經濟持續增長並非理所當然。讓創新成為增長的內生力量,是制度、競爭與知識累積的系統性結果。持續增長也不一定是可持續增長,創新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必定是順應時代趨勢的結果。創新型經濟增長的實現還有賴於開放的環境,保護主義和設置壁壘將阻礙這一進程的腳步。創新這味良藥將對世界經濟增長起到怎樣的促進作用,值得繼續期待,也值得積極推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