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2025年WFEO大會:全球工程界聚力共商綠色發展
2025-10-27 記者 吳蔚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2025年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WFEO)全體大會在上海落下帷幕。作為中國科協“開放合作月”重要活動之一,這場以“工程塑造綠色未來”為主題的全球工程界盛會,聚焦如何利用工程技術應對氣候變化、驅動經濟綠色增長、加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為全球工程領域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合作平台。會上,聚焦清潔能源、人工智能(AI)、韌性城市的三場專題論壇引發廣泛關注。

  清潔能源工程創新驅動零碳未來

  在本屆大會的清潔能源論壇上,WFEO主席謝胡認為,清潔能源工程創新與國際合作正處於科學設計與人文關懷的交匯點,亟需大膽的工程解決方案,為全人類提供清潔、可靠的能源。

  “中國已成為全球清潔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動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校長高翔介紹了我國目前在煤電靈活低碳利用、新能源規模化開發、能源環保材料智能研發等方面的探索實踐,強調科技創新是能源綠色轉型的核心驅動力。他認為,應以産學研協同和國際合作為抓手,構建引領未來能源革命的新型創新體系。

  “實現‘凈零’目標離不開工程創新與全球合作的深度融合,清潔能源技術的突破應與政策創新、社會公平並行推進。”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電子電氣工程系研究教授塔裏克·杜拉尼説。他通過全球多個成功案例,展示了清潔能源創新在經濟增長、就業創造和社會福祉方面的積極作用,呼籲全球工程界攜手共建普惠、公平、共享的凈零碳未來。

  國家能源集團環保專業首席科學家、低碳智能燃煤發電與超凈排放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朱法華認為,實現社會碳中和的關鍵在於電力碳中和,因為“電”是最清潔、最高效的能源載體。中國應堅持“多元發展”路徑:在大力發展風光資源的同時,加快核電布局、優化水電開發、提升儲能能力,並持續推進煤電低碳化。

  “隨着新能源裝機規模的快速增長,發用電時空分佈不均、電網消納受限及安全經濟性等問題日益突出,應通過技術創新破解發展瓶頸,實現光儲協同發展與系統智能化升級。”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君認為,光儲平價時代即將到來,創新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雙碳”目標既是挑戰,更是推動能源技術進步與産業升級的重要機遇。

  人工智能工程實踐助力可持續發展

  以“面向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智能工程:能力建設與國際合作”為主題的人工智能專題論壇,則是一場全球AI工程領域的技術交流盛會,為AI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多元視角與可行路徑。

  “AI的發展應緊密圍繞可持續發展目標展開,依託國際合作實現技術共享與普惠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兼代表夏澤翰強調。他倡導建立全球統一的標準與治理框架,讓AI技術進步成果能夠惠及每一個人。

  夏澤翰説,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不僅在於技術進步,更在於構建一個基於平等、信任和人類尊嚴的“社會契約”,各方應積極推動包容性的AI政策和知識共享,確保全球共同受益。

  “AI正在重塑世界、城市與經濟格局,為智能製造等行業帶來變革性影響。”WFEO候任主席、新加坡工程師學會(IES)名譽主席陳成川提出,要構建一個可持續且有韌性的未來,關鍵在於讓AI秉持向善理念,遵循透明原則。AI的核心意義在於激發人類創新,助力彌合不同國家間的發展差距。

  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侯增廣認為,AI正在重塑工程形態、經濟模式與社會運行方式,為綠色工程、醫療健康、教育普惠、智慧交通等領域帶來變革性突破。然而,AI的發展也面臨着諸多挑戰,例如怎樣確保AI遵循人類價值觀,如何讓技術公平惠及全球,以及發展中國家存在的數字鴻溝問題等。

  中國自動化學會監事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未來AI將從當前的“代理智能”邁向“有組織的智能”,“低空經濟”“本地循環經濟”“生態系統”等新模式將成為破解資源約束、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路徑。他以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合作十餘年的實踐為例,指出通過AI構建智能系統,可有效支持可持續工業發展,減輕城市與産業資源消耗壓力等。此外,他還提出構建平行教育體系,設立K21階段,強調AI技術在推動教育革新、提升工作效率、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未來10年,AI參數規模可能達到100萬億級,甚至有望實現與人類大腦連接。”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華南理工大學特聘講席教授陳俊龍認為,未來人機協作將依託元宇宙、增強現實、腦機接口等技術,並強調AI的發展應從大語言模型向場景語言模型轉變,注重行為與場景的結合,同時通過專家決策機制確保AI可控可信。

  共築韌性城市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為響應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新城市議程的號召,2025WFEO大會韌性城市論壇以“氣候變化與韌性城市建設”為主題,匯聚了來自氣候變化研究、城市規劃、災害管理、基礎設施工程及公共政策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協同策略,分享前沿理念、技術創新和最佳實踐,旨在推動全球城市向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楊保軍&&,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加劇了城市面臨的災害風險。提升城市韌性,增強其適應氣候變化,抵禦災害和快速恢復的能力,已成為全球發展核心議題。在此背景下,全球城市急需探索適應氣候變化韌性發展路徑,構建更具前瞻性和適應性的城市系統。

  大會主旨報告環節,中外專家分別從高原低碳城鎮、氣候適應性綜合規劃、國家戰略路徑、工程能力建設及重大工程創新等角度分享了韌性城市的前沿洞察與實踐經驗,圍繞韌性城市建設展開深度對話,形成多項共識。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構建韌性城市已不再是未來的選項,而是當下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行動。這不僅是工程技術的革新,更是對城市未來發展和人類生存的共同擔當,需以抉擇與行動,推動全球城市向更安全、更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