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應用敏捷創新 加速賦能國企轉型發展
2025-10-23 作者:杜國功 來源:經濟參考報

  科技革命與國際博弈相互交織,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科技創新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在不穩定、不確定、複雜和模糊特徵日益凸顯的商業環境中,過往傳統線性創新模式日益面臨嚴峻挑戰。麥肯錫研究顯示,全球範圍內超過75%的創新項目未能實現預期回報,創新效率低下已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關鍵瓶頸。敏捷創新作為一種新型創新範式,通過借鑒敏捷軟體開發方法,能夠為國有企業在不確定環境、數字化時代中提升創新成功率、加速轉型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參考。

  敏捷創新的概念溯源

  敏捷創新方法論起源於20世紀90年代軟體工程領域的實踐探索,傳統的瀑布式開發模式(指將項目劃分為N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工作都建立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從項目計劃來看就像是逐級向下的瀑布)已經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2001年,17位軟體工程師在美國猶他州簽署《敏捷軟體開發宣言》,標誌着敏捷思想的正式形成。該宣言提出四項核心價值觀:個體和互動高於流程和工具;可用的軟體高於詳盡的文檔;客戶合作高於合同談判;響應變化高於遵循計劃。這些原則最初應用於軟體開發領域,隨着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逐漸擴展到産品創新、服務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更廣泛的領域。

  2012年後,敏捷創新進入跨行業擴散階段。具有代表性的是,2016年,由美國管理學家朗頓·莫裏斯與摩西·馬合著的《敏捷創新》一書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該書基於作者20餘年創新管理實踐經驗,聚焦高速商業環境下的企業創新機制構建,旨在指導組織通過系統性方法平衡效率與創造力。麥肯錫2022年調查顯示,全球財富500強企業中已有68%在非IT領域應用敏捷創新方法,其中消費品行業應用率最高達82%。在我國,敏捷創新的實踐探索始於互聯網企業,隨後逐步向傳統製造業滲透。

  敏捷創新的特徵內涵

  敏捷創新是一種系統性創新管理方法,通過大力實施敏捷方法論與創新思維相結合的現代管理實踐,幫助組織在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其核心在於通過跨職能協作、迭代式開發和持續改進來實現運行效率與創造能力的平衡,注重在動態環境中快速驗證假設、容忍失敗並加速調整,以應對不確定性、持續實現有效創新並為客戶創造價值。

  敏捷創新的基本特徵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時間維度上,強調快速試錯而非局限於長期規劃。在組織維度上,打破部門壁壘形成跨功能團隊。在方法維度上,採用迭代增量式開發模式替代瀑布式線性式開發模式。

  與傳統創新相比敏捷創新具有以下特點。從開發模式看,傳統創新是線性開發順序,敏捷創新是迭代增量循環開發順序;從需求處理來看,傳統創新是前期凍結需求,敏捷創新是持續跟蹤需求;從團隊結構來看,傳統創新是職能分割(研發、市場、生産分離),敏捷創新強調跨職能集成(多功能小團隊);從決策機制來看,傳統創新是集中管控(需要層層審批),敏捷創新是分佈式授權(團隊自組織);從成功標準來看,傳統創新要求符合計劃、按時按預算完成,敏捷創新要求為客戶創造價值、通過市場驗證;從風險態度來看,傳統創新是前期需要充分論證、積極規避風險,敏捷創新是快速試錯、最快生産最小單位可行産品。

  敏捷創新的體系框架

  敏捷創新是以速度導向、協同協作、風險控制、用戶中心為核心框架,梳理從創意激發到品牌塑造的全流程,強調通過快速迭代和跨部門整合應對動態競爭,推動企業縮短創新周期、降低試錯成本。

  一是速度導向。採用小步快跑策略,將創新過程拆分為短周期,通過快速原型開發和用戶測試實現持續迭代,這有助於縮短産品上市周期,避免冗長規劃導致的開發滯後。強調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以追求合理速度的創新方式,尋找到全新的商業模式和價值鏈。

  二是協同協作。強調團隊成員之間的緊密合作和高效溝通,激發個體創造力和激活專業知識。通過打破部門壁壘、注重生態協同、“爭球式互動”,建立跨職能團隊的自組織模式,強調人際交互而非僅僅遵照工作流程,設計師、工程師、市場專家等多元化背景團隊共同參與,相互碰撞助力創意激發,着力提升創新質量。

  三是風險控制。通過每日站會或即時復盤識別風險,設置高容忍失敗率,建立“叛逆者獎金”“快速失敗”基金,推行“失敗勳章”,確保試錯成本最小化,同時利用小規模失敗預防系統性風險。平衡基於藍色軌道、增量業務的探索性創新與基於紅色軌道、存量業務的持續性優化改進,實現傳統業務線與創新業務線有機協同。

  四是用戶中心。堅持客戶合作高於合同談判,與客戶保持緊密溝通,確保項目始終滿足客戶需求。以客戶需求為起點,持續收集反饋並調整方向,通過頻繁的小版本發布或在每個迭代周期及時交付可用的産品,而非依賴詳盡文檔或固定合同,以確保創新成果緊密匹配市場痛點與市場要求。

  敏捷創新的機制方法

  敏捷創新通過結構化方法確保落地,其中的關鍵機制方法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爭球”創新機制。在項目起步階段,組織包含産品負責人、主管、開發團隊等多種角色參加的衝刺計劃會、每日站會、評審會、回顧會等即時協作或定期會議,採取跨部門頭腦風暴形式,通過競技場比賽機制快速生成創意原型,快速完成創意的高效篩選與驗證,並形成産品待辦列表、衝刺待辦列表、新增成果等任務清單。

  二是看板共享機制。在項目推進階段,通過可視化工作流程、限制在製品數量以及管理流動效率等方式,實現流程優化。利用共享看板實現戰略同步,確保各團隊目標與企業願景一致。

  三是支撐保障機制。在項目全部階段,都重視重構生産流程,動態優化配置資源,突出快速決策,確保決策效率,支持協同協作,提升創新成效。

  四是成效評估機制。主要包含六個維度:速度方面,評價從創意提出到商業化的周期;質量方面,評價客戶需求匹配度;成本方面,評價創新投入産出比;學習方面,評價知識沉澱量;協同方面,評價跨部門協作度;生態方面,評價外部資源整合度。

  敏捷製造的流程要點

  要善於採取運用五步管理法:第一步識別機會。密切關注市場動態,深入剖析行業趨勢、消費者痛點以及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持續跟蹤新興技術發展,思考前沿技術與企業現有的業務或産品如何融合創新。分析競爭對手産品、服務及市場策略,找出其薄弱環節或尚未涉足的空白領域。

  第二步明確目標。目標必須具備明確性、可衡量性、可實現性、相關性、有時限性等特點,並為目標設定合理的完成期限。將制定好的目標在企業內部進行廣泛溝通,確保研發、生産、營銷等各個部門都充分理解並認同。

  第三步引出想法。召集來自不同部門、不同專業背景的人員組成創新團隊,多元化的思維碰撞能夠激發更多獨特的創意。向團隊成員清晰闡述創新目標與問題背景,針對所有的想法進行開放式討論,激發新的靈感,拓展創意邊界。

  第四步快速驗證。針對篩選出的創意,快速製作簡易原型,讓潛在用戶進行試用,收集反饋意見。通過多輪測試與優化,不斷完善創意方案。

  第五步行動計劃。將最終選定的創新方案細化為具體的行動計劃,明確每個階段的任務、負責人、時間節點以及所需資源。記錄與分享創新過程,建立創新項目檔案。

  敏捷創新的實施要求

  一是理解敏捷創新的重要意義。數字經濟時代下,敏捷創新已成為企業在高度不確定和動蕩的環境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動態能力。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的機器大工業和産品生産同質化,數字經濟條件下新興信息技術的通用性和模塊化,推進了整個産業系統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革新,相應的生産方式和市場競爭方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廣大國有企業深入研究並着力開展技術、市場、合規多重約束下的敏捷創新,對於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推動産業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是審慎客觀評價短板障礙。實施敏捷創新要充分理清制約敏捷創新的問題或弱項,這是開展敏捷創新的前提基礎。主要看組織結構:是否缺乏彈性,決策層級過多,影響響應速度。風險文化:是否寬容失敗,而不抑制試錯勇氣。人才結構:是否過於單一,缺乏複合型人才。考核機制:是否脫節滯後,仍以財務指標為主,而忽視創新過程價值。

  三是注重系統規劃分步實施。要轉變管理理念,樹立敏捷思維。將敏捷創新納入企業戰略規劃,通過組織培訓、考察學習等方式,幫助員工理解和接受敏捷創新理念。打破部門壁壘,培養協同文化,為敏捷創新實施創造良好的組織氛圍。要推進數字化轉型,夯實技術基礎。應加大信息化投入,建設智能製造單元和數字化車間。重點推進ERP(企業資源計劃)、MES(製造執行系統)等管理系統的集成應用,實現生産全過程數字化管理。要注重工業互聯網&&建設,打通産業鏈數據鏈,為動態聯盟建立提供技術支撐。在技術引進的同時,要重視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創新組織模式,建立動態合作網絡。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牽頭組建産業聯盟或創新聯合體。通過建立科學的准入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確保聯盟穩定運行。在合作過程中,要注重培養供應鏈夥伴的敏捷能力,提升整體協同效率。還可以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營資本和靈活機制,增強組織活力。要優化人才結構,培養複合型人才。敏捷創新需要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複合型人才,應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建立適應敏捷創新要求的人才體系。要改革激勵機制,鼓勵創新和協作,為敏捷創新實施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要加強前瞻應用,豐富工具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利用AI技術加速需求分析,增強敏捷效能;利用元宇宙技術,開展虛擬空間跨地域協作;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合,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指標納入創新效能評估體系之中。

  (作者係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