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已經取得了跨越性發展,技術創新也取得了質的飛躍。在這一進程中,央企創新聯合體在助力整車央企轉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經濟參考報》記者在第三十二屆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SAECCE 2025)期間採訪了中汽創智黨委書記、CEO談民強,分享企業的發展秘訣和未來規劃。
創新:“獨角獸”企業的特質
“兼具汽車行業獨角獸特質與國有企業這兩重身份就是中汽創智的發展底氣。企業不僅要像獨角獸般以創新銳氣突破技術便捷,更要能以國企的戰略定力扛起國家使命。這是中汽創智的發展底氣,也是我們區別於其他企業的核心價值所在。”談民強&&。
談民強對記者&&,中汽創智理解的“獨角獸”,不是追逐短期熱度的“流量型企業”,而是能以技術突破重構行業格局、定義未來方向的 “價值創造者”,是創新驅動的行業標杆。在汽車産業向智能化、電動化深度轉型的關鍵期,中汽創智的 “獨角獸特質”,體現在兩個核心維度:一是錨定未來的技術穿透力。二是重構生態的協同能力。
他解釋道,從成立之初,中汽創智就避開 “同質化賽道”,聚焦智能底盤、全固態電池、車用操作系統這些決定産業未來5-10年競爭力的前瞻共性技術。無論是實現1.8W/cm²國際領先功率密度的氫燃料膜電極,還是構建汽車行業首個零信任數據流通平台,本質上都是用 “原始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把産業發展的 “技術鑰匙”握在自己手裏,這正是“獨角獸”企業該有的技術野心。在生態協同方面,中汽創智跳出了“單一企業閉門研發”的傳統模式,整合一汽、東風、長安三家整車央企的需求與資源,打造了“創新聯合體”這一全新範式。這種模式不僅避免了百億級的重復投入,更讓研發成果能快速對接市場需求——截至目前2788項知識産權申請、多項技術實現裝車應用,正是這種“需求導向+資源聚合”的高效能體現,也為行業提供了“協同創新而非單打獨鬥”的新樣本。
使命:國有企業的擔當
成立於2020年的中汽創智,是一家“央企創新聯合體”,聚焦一汽、東風、長安三家整車央企前瞻共性需求,集中攻克智能底盤、新能動力、智能網聯三大領域關鍵技術,着力突破“卡脖子”難題,保障汽車産業供應鏈安全,開創了協同創新的新模式。
談民強告訴記者,中汽創智的國企身份,核心是“央企創新聯合體”的定位,這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不是“為了企業自身發展而發展”,而是要在汽車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當好“國家隊”、扛起“新使命”。
在談民強看來,當前汽車産業的競爭,本質是核心技術的競爭,更是産業鏈安全的競爭。中汽創智聚焦的“新能動力材料”“共性智能底座”“同源新型技術”三大領域,直接對準了國家能源安全、智能網聯基石技術、低空經濟等戰略方向。每一步研發都是為了響應“把創新自主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國家要求,這是作為國企必須有的使命擔當,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在汽車行業的具體實踐。
面對“國企能不能像初創企業一樣有活力?”的問題,談民強&&,中汽創智通過機制創新,把三家央企的“共性需求”轉化為“共同研發目標”,把“分散資源”聚合成“攻堅合力”,證明了國資央企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中,既能當“壓艙石”,也能做“開拓者”,通過創新機制激活國有資本的創新效能,為行業探索出一條“使命與活力兼具”的發展新路。
轉型:瞄準未來布局
經過幾年的發展,中汽創智公司在智能底盤領域、新能動力領域、車用操作系統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構建起堅實的技術護城河。
這次在SAECCE展會現場,中汽創智攜手中國一汽、東風汽車、長安汽車、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頭部低軌衛星運營商等合作夥伴,正式發布基於天地融合的“人-車-路-雲-星”全維信息技術平台聯合創新體。該平台不僅是應對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競爭的關鍵布局,更是助力我國從“汽車大國”向“智能出行強國”戰略躍遷的核心技術架構。其深度融合“車路雲一體化”與“大國星座”戰略,以數據為核心驅動,明確“車為終端、路為延伸、雲為中樞、星為鏈結”的定位分工,通過天地協同破解複雜環境運行難題,推動智能汽車從“單點智能”邁向“全域全場景”生態。
“站在‘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的關鍵節點,中汽創智正推動從研發思維向商品經營思維的深度轉型,通過資源整合與管理創新雙輪驅動,持續夯實經營質效的核心根基。”談民強對記者&&,基於對“新四化”趨勢的洞察及股東共性需求的梳理,中汽創智在“十五五”期間明確將戰略重心聚焦於“新能動力材料”“共性智能底座”“同源新型技術”三大核心領域,以重點投入突破關鍵瓶頸,力爭在“十五五”期間構建起支撐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護城河,為中國汽車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