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經參車評|“安全之門”要從“骨子裏”打開
2025-10-23 記者 李志勇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一輛小米汽車在成都街頭因事故起火,多名路人試圖救援,卻因車門無法打開而束手無策,最終駕駛員不幸遇難。而今年3月,在安徽銅陵發生的一起導致3人遇難的事故中,也發生了對小米汽車的類似質疑。而類似的情況在其它品牌車型中也並不鮮見。安全之門就是生命之門。保障安全之門敞開是一個産品的底線,也是一家企業和一個行業的底線,這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加以保障,更需要融進企業和行業的“骨子裏”。

  門打不開,是因為車輛的電子隱藏和半隱藏式門把手出現故障後無法開門。為什麼會用這種門把手呢?自特斯拉開始採用這種設計後,很多新能源智能化車型紛紛跟進。據稱,這種設計主要是為了美觀和減少風阻。而實際上,從美觀方面來講,電子隱藏和半隱藏式門把手與機械門把手各有各的審美;而關於減少風阻,已經有專家&&,兩者差距微乎其微。

  既然如此,為什麼這種門把手還會“大行其道”?原因在於它已經成為了一種創新的噱頭和流行的標籤。對車企而言,若不採用這一設計,則新車發布會上便會少一個賣點,甚至還可能被認為“土氣”。在這樣一種思路和潮流下,安全問題就潛移默化地被眾多廠家選擇性忽略了。

  上世紀,福特平托車因燃油系統設計缺陷導致多起起火事故,最終付出巨大代價,促使整個行業重新審視安全設計。隨着汽車産業進入智能化時代,汽車的“靈魂”裏不能只有代碼迭代的速度,更必須熔鑄進對安全的極致追求。任何對創新的探索,都必須將安全置於不可撼動的頂端;任何設計美學,都應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堅實守護。

  安全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靜態標準,而是一場需要永不懈怠、持續進化的動態征程。今年4月,工信部頒佈了被稱為“史上最嚴電池安全令”的動力電池標準。5月,工信部公開徵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項目的意見。9月,工信部就智能網聯汽車駕駛輔助系統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徵求意見。9月24日,工信部發布《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徵求意見稿,隱藏式車外門把手設計被禁止。10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宣布將建立並推動實施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企業報告制度。這些措施的相繼推出,不斷築牢智能汽車的安全屏障。

  隨着智能化的發展,汽車行業産品形態、技術創新、營銷體系等都在發生着巨大變化。流量效應、粉絲經濟等新興商業形態,已經開始改變之前的先試後買、貨比三家的傳統消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消費者基於對品牌或IP喜愛的“閉眼進”“秒成交”等。作為一種新營銷模式,這無可厚非,但前提是産品質量要做好,起碼在安全方面要得到保障。消費者不考慮質量和安全問題,不代表企業和産品也可以不考慮。消費者不考慮是因為他們已經默認産品的質量和安全沒有問題;而作為企業,就要對得起消費者的這份信任,真正做好産品,將安全刻在“骨子裏”,而非一味透支信任。

  安全不是話術,生命豈可兒戲。怎樣才能“將安全刻進骨子裏”?它不是發布會上的口號,更不是類似“瞬間剎停”“大字宣傳小字免責”“免費送送送、不要也不行”之類的炒作噱頭。它是一種深入企業骨髓的信仰,是一種無需提醒的自覺;它要求企業從決策源頭起,便將安全置於“一票否決”的核心地位;它必須構建一套貫穿設計、研發、供應鏈、生産、測試、售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它需要鉅額的成本投入和大量的經驗積累。

  當前,眾多汽車品牌將“冰箱、彩電、大沙發”以及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作為吸引消費者的賣點。這些提升舒適性與便捷性的配置本身無可厚非,但汽車的本質,依然是安全、可靠地將用戶從起點送至終點的交通工具。若連最基本的安全、可靠性都存疑,那麼再先進的智駕功能,都如同構築於流沙之上的城堡,隨時可能因基礎的空洞而轟然倒塌。

  安全之門,既要能夠從車裏打開,也要能夠從車外打開,更必須從企業的“骨子裏”打開。它要由對生命的無限敬畏所驅動,由堅不可摧的制度與流程所鍛造。唯有如此,當用戶坐進駕駛艙的那一刻,所感受到的才不僅是科技的便捷與舒適,更是那份源於車輛“骨子裏”的、讓人安心託付生命的安全承諾。如果安全之門從“骨子裏”打不開,那麼汽車企業的發展之門也必將在市場上被關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