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亞洲經濟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走向未來的亞洲文明和亞洲經濟共同體”國際學術論壇在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亞洲經濟一體化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共同探討區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大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峣&&,傳統的“單極雁行模式”已難以契合當前亞洲經濟發展現狀。基於三元世界體系理論與新興大國崛起的現實背景,歐陽峣提出亞洲正逐步形成“多國家、多産業交織引領”的多極雁行格局。他認為,後發國家可通過“路徑創造式”趕超模式直接採用新技術,實現産業“蛙跳”。他進一步指出,實現亞洲經濟整體振興需依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構建統一大市場,利用原産地規則強化中間品貿易,動態優化産業鏈布局,以“領頭雁”帶動“跟隨雁”,將中小企業與最不發達國家納入供應鏈體系,持續推進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桑百川認為,RCEP正式生效以來,已在貨物貿易、投資、服務貿易及跨境電商領域釋放制度紅利,但也存在不足。他提出,中國有望成為區域內消費品大市場,通過産業升級與優質産能轉移提升價值鏈地位、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程度,並強調未來需進一步擴大區域內市場規模、構建自主可控産業鏈,增強亞太區域合作穩定性。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陳淑梅&&,RCEP雖已釋放顯著紅利,但規則與標準不統一等問題正制約其潛力的充分釋放。她建議應共建RCEP區域標準共同體,推動合格評定結果互認、開展標準聯合研究、共商綠色與數字貿易標準路線圖,以及搭建區域數字合作平台,進而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