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在北京亦莊舉行,來自全球1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8000多名代表參會,超過2100萬人次在線觀眾參會。北京市委市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主要領導以及國際政要代表出席大會,200余位中外有關部門負責人、國際行業組織專家、全球知名整車及産業鏈企業領袖發表演講。在本次大會舉行的17場重要活動中,“汽車安全”成為熱點之一,與會專家&&,當前,全球汽車産業正逐步向着電動化、智能化、綠色化、網聯化等新方向邁進,隨着産業快速發展和市場環境變化,智能網聯汽車安全的形勢愈加複雜。在此背景下,安全已成為汽車産業發展的必答題而非選擇題,需要匯聚産業力量,通過技術創新共建安全生態。
“安全”成為産業發展“必答題”
在我國汽車産業發展頗具規模的當下,汽車安全問題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尤其是隨着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汽車産業的深度融合,汽車已從單純的交通工具演變為移動智能終端,汽車呈現智能化、雲控化、電動化、數字化發展趨勢。汽車屬性的變化,帶來汽車安全內涵和外延的根本性演變。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郭守剛介紹,今年1至7月,我國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L2級)的乘用車新車累計銷量775.99萬輛,滲透率達62.58%,5G和C-V2X裝配量超過300萬輛。儘管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産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仍面臨着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技術長尾效應破解難度較大、部分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及預期等多重挑戰。
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副局長張光明&&,汽車安全已經從被動碰撞安全拓展至涵蓋網絡安全、數據安全、行駕安全的系統性理念。
具體來看,網絡安全方面,智能駕駛市場滲透率快速增長,智能座艙等部件直接對外交互,整車網絡存在脆弱性加劇現象,據《Vic0ne 2025年汽車網絡安全報告》數據顯示,車聯網安全漏洞83%與整車相關;數據安全方面,汽車融合了用戶,汽車、道路、交通等多方海量數據,數據安全事件頻頻發生,據《Upstream 2025全球汽車網絡安全報告》數據顯示,數據洩露佔汽車網絡安全事件總數的60%;行駕安全方面,機器駕駛也存在着應對“長尾場景”能力不足、感知與認知存在固有局限等方面的安全挑戰。
工信部原總工程師、信息通信科技委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韓夏&&,目前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安全供給質量有待提高。她&&,《汽車整車信息安全技術要求》國家強制性標準即將實施,對車企安全合規提出更高要求,大部分企業仍存在安全投入不足、防護措施部署不夠等問題,安全風險防範能力亟待提升。
技術創新構建安全防禦體系
業內人士&&,應對日益複雜多元的安全挑戰,單點的防護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下的環境。需要通過不斷研發創新,利用新興技術構築起安全防護體系。
上汽集團乘用車公司車雲部總監張東海指出,面對複雜多變的安全威脅,需要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來構建堅實的安全防線,推動安全技術融合創新,構建“設計-防護-響應”一體化能力。重點推進深化隱私計算與零信任應用、構建AI智能監測與協同防禦體系等。
華為集團網絡安全與隱私保護部部長王正安&&,華為已建立端到端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在供應鏈、研發等關鍵領域將網絡安全的要求和活動嵌入到主業務流程中,並通過管理和審計來確保其有效實施。
韓夏則認為,聚焦新興技術融合應用的積極影響和風險挑戰,産業各方應加快利用人工智能在網絡安全防禦方面探索新領域、解決難問題。比如,構建安全智能化協同防護體系,打造威脅建模與風險評估、基於AI大模型的VSOC安全運營智能體;強化數據安全保護,構建基於AI能力的自動識別並攔截敏感數據洩露行為識別與攔截機制、實現隱私保護。
生態協同共建産業發展基石
儘管如此,汽車安全防護體系的構建,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絕非任何單一企業或行業能夠獨立完成。需要在政策和標準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同時需要凝聚全産業鏈、跨行業的智慧與力量,達成新共識,形成新生態。
一方面,生態的構建離不開政府政策的指引。張光明指出,要加強政策指引,圍繞法律法規細化落地,引導企業強化安全意識,提升車輛安全韌性和能力;同時要強化標準引領,樹立安全標杆,發布相關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更新發布有關強制性國家標準,指導企業安全防護實踐。
另一方面,生態的構建也需要産業、行業之間深度融合與合作。“應推動車企與科技企業等深度協同,構建開放融合的産業生態,夯實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整體競爭力。”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説。
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質量與流程IT部部長丁旭&&,産業鏈各環節需要積極參與,加大投入,將網絡安全提升到新的高度,以應對當前行業的安全挑戰,提升消費者對安全隱私的滿意度。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劉亦功呼籲共建産業協同創新平台。他&&,匯聚産業鏈優質資源,搭建一個跨越組織邊界、實現技術共建、共享的國家級汽車智能産業協同創新平台,以開放生態賦能産業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