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創造是企業作為經營主體的基本要求,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增強價值創造能力是提高發展質量效益效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作為檢驗檢測認證行業的“國家隊”和“主力軍”,中國檢驗認證集團(簡稱“中國中檢”)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指引下,以“五個價值”為引領,系統謀劃、全面發力,深入開展對標世界一流企業價值創造行動,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將價值創造融入企業改革發展全過程,通過系統化能力建設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不斷發力,為高質量發展書寫新的質量華章。
服務國家戰略 系統構建價值創造實踐路徑
中國中檢將服務國家戰略作為錘煉價值創造能力的重要路徑,以國之所需、民之所盼為導向,不斷強化戰略安全、産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揮質量保障和支撐作用。

圖為中國中檢工作人員在業務一線開展檢驗工作。資料照片
一是發揮質量服務優勢,提高城市安全韌性水平。中國中檢積極運用北斗精準時空技術,以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為方法論,構建覆蓋多場景的城市安全監測與預警體系。在城市管網監測方面,開發基於北斗衛星導航精準時空信息的燃氣管網檢測技術,完成上萬公里燃氣管網數據採集和燃氣泄漏檢測,實現城市燃氣安全管理從被動處置向主動預警的轉變。在地質災害監測方面,對滑坡、崩塌等隱患點進行毫米級位移實時監測與趨勢預警,有力強化了城市安全風險感知。
二是推進質量強鏈行動,賦能産業鏈供應鏈發展。中國中檢深度融入區域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以江蘇工程機械、電線電纜、光電等重點産業集群為切入點,牽頭開展國家級産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試點項目,組織調研産業鏈企業403家,編制完成産業鏈質量圖譜和工作方案,推動工程機械領域對標高端品質認證要求,幫助690家鏈上企業解決1081項質量瓶頸問題,形成多方協同、鏈式賦能的質量提升新格局,有效助推區域産業高質量發展。
三是構建質量服務體系,助力中國産品通達全球。中國中檢積極打造覆蓋市場准入、貿易結算、標準對接等關鍵環節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全力支持中國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在市場准入方面,為企業提供出口國認證全流程技術指導,協助完成申報材料準備、生産現場整改、管理體系升級及迎接出口國官方檢查等工作,確保産品符合目的地市場准入要求,推動中國製造順利進入目標國市場。在貿易結算領域,依託專業化大宗商品檢驗能力,開展進出口商品質量、數量、重量等檢驗業務,保障貿易結算公平透明,維護各方合法權益,提升國際貿易互信水平。
聚焦效益效率 持續優化價值創造運營基礎
中國中檢將提升運營效能與服務品質作為夯實價值創造能力的關鍵舉措,全面實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強化集團化管控、區域化管理與專業化運營,系統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一是優化管理體制機制,紮實推動集團改革發展。分層分類、動態優化前置事項清單,確保黨委實質性把關,持續推動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落深落實。建設科學、理性、高效的董事會,建立董事會向出資人述職制度與“三個指引”和“三張清單”制度體系,確保董事會高效履職。持續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推動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剛性兌現,加速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的普遍推行。強化考核價值導向,探索建立企業功能價值評價指標體系,將增加值納入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戰略性新興産業佔比納入任期考核,對提升品牌價值取得突出成績的給予加分獎勵。
二是加快數智轉型升級,提升協同運營工作效能。中國中檢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打通業務與財務系統,推動數據共享與流程重構,實現運營效率整體提升。構建十余類業財一體化處理場景,實現從合同簽訂到財務憑證生成的全流程貫通,有效促進跨部門、跨系統協同。持續優化檢測資源共享平台,累計梳理入庫實驗室場所211個、檢測産品1.4萬餘項、檢測項目21.9萬個、檢測服務2587項,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全面推廣財務共享中心,月均處理單據約13萬份,有效壓縮財會運營成本。統籌推進實驗室數字化改造,加強制度、資質、人才、信息與標準方法的一體化建設,推動存量設備共享和試劑耗材集採試點,加快打造智能數字實驗室。
三是完善風險控制體系,持續深化合規審計建設。提升法治合規能力,嚴格落實法治建設領導責任,狠抓“關鍵少數”,完善合規管理“三張清單”,全面應用大監督風控數字化平台,落實重大事項合法合規性審查。提升審計監督能力,&&重大投資項目、科研課題相關審計管理辦法,完善內審制度體系。強化經濟責任審計結果運用,按照“見人見事見制度”原則落實整改要求,堅決避免屢審屢犯。加強審計項目質量管理,加大對直管單位內審工作的指導監督,形成審計監督合力。
強化創新驅動 全面激活價值創造內生動力
中國中檢將科技創新作為提升價值創造能力的核心引擎,強化中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持續完善創新機制,打通科技創新布局,構建可持續的創新生態。
一是推動産品譜係建設,分類推進科研項目攻關。基於集團業務和研發基礎,歸納基礎産品、分析核心要素、凝練關鍵技術,構建産品型譜、標準體系、技術路線,打通了“技術-標準-産品”邏輯,完成了集團産品譜係1.0版本建設,夯實了産品開發基礎。基於集團産品譜係1.0版,發布集團研發項目申報指南,開展科研項目攻關。2024年,組織徵集集團戰略類研發項目53項,推薦立項20項;組織徵集集團鼓勵類研發項目184項,推薦備案108項;組織徵集集團質量標準項目13項,推薦立項10項。
二是建立創新中心機制,加力發展戰略新興産業。建立“一個平台、多個領域”創新中心管理模式,聚焦綠色低碳、ESG領域,建立健全要素共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激勵機制,完善項目制運行與全流程管理機制,探索專項激勵與項目跟投等創新模式,形成從規劃到實施、投入到回報的完整創新鏈條。綠色低碳創新中心積極助力中央企業加快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推動國際核查核算平台ICVAC建設,推進核算核查結果多雙邊互認和供應鏈碳足跡國際互認,助力形成更具國際影響力的全國碳市場;ESG創新中心構建國際和國內協同的ESG標準體系,打造全鏈條可持續發展服務體系,建立中國可持續供應鏈服務平台(CSSCP)和供應鏈企業可持續價值評價體系(EcoVESS),營造良好ESG生態。
三是明確科技創新布局,激活集團發展澎湃動能。中國中檢以“全産業、全鏈條、綜合質量”為發展方向,構建以“鞏固基礎業務、布局戰新業務、拓展新興業務”等為縱向,以“支撐綠色發展、推動數字轉型、強化標準供給”為橫向的“三縱三橫”矩陣式科技創新布局。充分發揮國資央企平台資源整合作用,加快布局網絡安全、信息安全和數據要素、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在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個戰新産業承擔“煥新行動”任務,加入高端分析測試儀器二期、固態電池、綠色氫能制儲運等3個創新聯合體,承擔“首&套”大型試驗&、固態電池測評關鍵技術以及氫能關鍵環節核心技術等攻關任務,積極推進集團首個新能源領域啟航企業建設。
踐行社會責任 深化拓展價值創造實現機制
中國中檢將履行社會責任作為提升企業綜合價值的重要途徑,結合質量服務專業特長,不斷探索在鄉村振興、重大活動保障、社會公益等領域的價值實現機制。
一是激發鄉村振興活力,提升特色農業産品價值。中國中檢在定點幫扶地區,探索以綜合質量服務賦能特色産業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確立了“做強地方特色品牌、提高幫扶地産業競爭力、促進産業鏈供應鏈提質增效”的鄉村振興思路,助力當地農副産品質量和品牌提升。中國中檢與當地共建紅棗重點實驗室,有效提升該地區棗資源保存與精準鑒定、種質創新與新品種選育、優質高效栽培技術、貯藏與加工技術研發等服務能力。同時,對該地區不同種類的棗類及其衍生産品實施原産地信息驗證、全流程真實追溯信息採集,構建出産品質量追溯體系,為該地區開發追溯雲平台系統,完成溯源標籤印製發放與監貼等工作,使優質紅棗有了“身份證”,實現了當地紅棗品牌價值提升。
二是高效保障重大活動,築牢公共安全堅實防線。中國中檢依託專業質量服務能力,長期為國家及地方重大活動提供全方位、多層級的技術保障。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通過屬地實驗室持續賦能地方食品安全監測體系建設,承擔政府抽檢與企業委託檢測任務,並在多項大型活動期間對接待酒店食材實施快速檢測,有效防範食品安全風險。在設施與能源安全保障領域,組織專業團隊對重大活動配套場館、交通樞紐、充電站、加氫站等關鍵設施開展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與安全評估,確保基礎設施安全穩定、綠色運行。在環境健康監測方面,承擔國家級重要會議的環境保障任務,對會場及周邊區域開展系統性公共衞生監測,以可靠數據支撐活動期間環境安全。
三是衝鋒搶險救災一線,踐行使命守護生命安全。中國中檢充分發揮質量技術服務與應急響應能力,在自然災害防控、災後防疫和救援保障中積極履行央企責任。在應對特大洪澇災害過程中,迅速組織防疫保障隊伍,深入重災區對淹沒房屋、校舍、農貿市場及臨時安置點等開展全面消殺,有效遏制災後公共衞生風險。在災害預警方面,依託自主研發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對強降雨引發的房屋垮塌險情提前預警,為地方政府應急避險提供技術支持。
(作者係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