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釋放“低空+文旅”消費潛力 亟待破題“飛不起”“用不了”“賣不動”
2025-10-20 記者 王菲 來源:經濟參考報

  從無人機表演點亮景區夜空的新場景,到直升機觀光解鎖秀美山川的新視覺,再到飛行營地游客觸摸雲端的新體驗,在政策利好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低空+文旅”突破傳統消費模式和消費空間,為消費市場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

  業內人士建議,釋放“低空+文旅”消費潛力,亟需突破“飛不起”“用不了”“賣不動”等問題,加快建立以場景牽引為主體的空域資源靈活利用和動態釋放機制,持續提升低空空域資源的管理質效,構建多方協同的産業生態體系。

  科技賦能傳統旅游提質升級

  近日,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成功完成A++輪戰略融資,融資金額近億元,由雲時資本與鹽城黃海匯創科泰低空經濟産業投資基金聯合注資。

  “低空+文旅”成為當下資本關注的新賽道,助力科技企業瞄準低空消費新場景加快戰略布局。

  “本輪融資引入以文旅資本為代表的資本入股,將進一步加速零重力飛機工業在核心産品研發與交付、綠色航空飛行營地的商業化落地以及文旅融合項目的創新開發方面實現突破。”零重力飛機工業(合肥)有限公司首席市場官李聶軍&&,公司依託eCTOL 銳翔RX1E系列、eVTOL ZG-ONE鵲飛等新型航空器,利用城市近郊可用空地,致力於重塑低空旅游産業生態。

  科技賦能為文旅消費市場打開了新的想象空間。文旅産業正經歷從平面旅游觀光向立體縱深體驗的深度變革。

  “旅游消費永遠在追求新、奇、特。”在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規司一級巡視員周久財看來,新的低空技術和産品,給文旅産業帶來空間的突破和效率的提升,助推旅游業提質升級,加快孕育新質生産力。

  受訪人士認為,與傳統通航産業相比,當前低空經濟在技術、場景、監管等方面都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同時,産品的形態、産業體系及組織模式也發生了深刻變革,無人機成為産業的主體,電動垂直起降器成為發展主流,智能網聯成為運行主導,低空裝備應用大為拓展,發展空間維度大幅提升。

  政策利好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

  麥肯錫預測,203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市場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其中文旅場景佔比超過25%。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按照先載貨後載人、先隔離後融合、先遠郊後城區的原則,在嚴控風險、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分類有序拓展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穩妥推進低空旅游、航空運動、消費級無人機等低空消費發展。

  “有序發展低空文旅、航空運動等已經成為國家提振消費專項行動的重要舉措。低空旅游不僅成為拉動消費升級的新引擎,且極大促進了旅游産品的快速升級,成為激活區域經濟發展、傳承地域文化、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載體。”中國信息協會低空經濟分會副會長王先鋒説。

  中國民航局公開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傳統通用航空完成飛行57萬小時,實名登記無人機總數突破272.6萬架,累計飛行2447萬小時,同比增長149%。

  在政策利好和市場需求雙輪驅動下,以低空消費為代表的新型消費正突破傳統消費模式和消費空間,為消費市場帶來巨大的增長空間。

  “未來,低空消費將催生一個立體化、個性化的消費新時代。”業內人士認為,“低空+文旅”與酒店、交通、零售、娛樂等關聯産業深度聯動,進一步延伸旅游産業的鏈條,激發消費潛力,賦能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破局“飛不起”“用不了”“賣不動”

  業內人士認為,“低空+文旅”發展空間無限,機遇和挑戰並存,目前低空消費處在探索階段,面臨着基礎設施、空域管理、人才匱乏等多方面的挑戰,安全標準不統一、運營模式不成熟,“低空+文旅”亟待解決“飛不起”“用不了”“賣不動”等問題。

  中國旅游景區協會理事長霍建軍説,“賣不動”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缺少適合景區的低空産品,“低空+文旅”的市場足夠大,景區對適配文旅場景的低空技術和産品需求很迫切,但對於新的技術和産品來説,成熟有待時間。此外,從景區自身看,部分景區盈利能力不理想,導致自身投入低空項目的能力不足。

  《2024年民航行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在冊管理的通用機場475個。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都文化和旅游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厲新建看來,我國的低空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在空域使用過程當中,如果審批流程不優化、標準不統一、安全監管不高效、應急處置保障不提升,將掣肘“低空+文旅”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旅游研究院産業研究所所長楊宏浩説,“低空+文旅”催生出新的崗位需求,如産品研發人員、飛行員、維護人員、培訓人員,以及專業運營管理人才等,隨着“低空+文旅”的快速發展,相關領域的人才匱乏問題凸顯,將制約行業的發展。

  業內人士認為,“低空+文旅”是以飛為媒串聯製造、運營、服務、金融等環節的全鏈條創新和産業生態的重塑,需要多方協同培育産業生態體系,優化低空消費環境,降低低空消費成本,讓更多人參與其中,讓低空企業能夠實現盈利,才能釋放低空消費活力。

  “‘低空+文旅’的規模化發展絕不是單一的技術疊加,而是政策+技術+場景+市場的生態協同。”霍建軍&&,當前,需要政策層面明確行業准入邊界,在技術層面突破裝備的適配、空域管理的瓶頸,在運營層面探索安全可控的商業可持續模式,更需要全行業共同構建標準體系。“從飛行器運行規範到游客安全保障,從保險模式設計到用戶體驗評價,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跨界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志傑建議,持續提升低空空域資源的管理質效,加快建立以場景牽引為主體的空域資源靈活利用和動態釋放機制。

  周久財則建議,從完善空域管理機制、構建新型産業鏈上下游合作模式、暢通産品供給和場景需求兩個領域的溝通渠道等方面着手,加快優化“低空+文旅”産業生態,激活低空消費新引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